中医术语 搽剂

搽剂(中医术语)【中医术语 搽剂】中药剂型之一,又称“擦剂” 。一种在皮肤上搽用的液体外用製剂,可分为溶液型、乳剂型及混悬液型,一般以醇或油等为分散剂 。搽剂一般用于无破损的皮肤,涂后揉搽或涂于敷料上贴于患处 。有镇痛、保护和对抗刺激的作用 。
基本介绍中文名:搽剂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五十二病方》
概念将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或挥发性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製成的澄清的或混悬的外用液体製剂 。中医解读搽剂最早出现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古医方《五十二病方》,原文记载如下:“以黄枔(芩),黄枔(芩)长三寸,合卢大如豆卅,去皮而并治 。?(捣)而煮之,令沸,而溍去其宰(滓),即以汁凄夕(下) 。”由此看来,搽剂最早为天然药物製剂,即利用自然界中常见的某种药物不加炮製而稍作加工后直接使用,为人类早期对天然药物的一种原生态使用方法 。后又出现于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到:“蔓荆子三分,附子二枚,生用并碎之,二物以酒七升和 。”搽剂在晋朝已发展到用溶剂製备,后来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搽剂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外用液体製剂,如麝香祛痛搽剂、米诺地尔搽剂等 。搽剂作为一种外用液体製剂,是一种外用的剂型,通过皮肤吸收,可用于治疗水肿,如《集验方》中提到:“右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绵内汁中以拭肿上 。”它可用来治疗痈肿毒疮、瘾疹风疹,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蛇床子(二升) 防风(二两) 生蒺藜(二斤)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病上,日三五遍 。”它还可用来治疗偏风,如《千手经》曰“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 。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差 。”还可用于治疗面疱发秃等疾病 。中医套用一、搽剂的製备搽剂的分散剂随其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用于镇痛和对抗刺激的搽剂多用乙醇或二甲基亚碸稀释液为溶剂,有利于药物的穿透 。保护性搽剂多用油为分散媒,具有润滑作用,不使皮肤乾燥,并有清除鳞屑痂皮的作用 。乳浊液型搽剂多用肥皂作乳化剂,有润滑作用,并能软化皮肤而有利于药物穿透 。搽剂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甘油、植物油、液体石蜡等,搽剂的製备一般以合适的溶剂提取中药或溶解药物,再按其所属的分散系统类型製备 。例:麝香祛痛搽剂处方:麝香3.3g、红花10g、樟脑300g、独活10g、冰片200g、龙血竭3.3g、薄荷脑100g、地黄200g、三七3.3g 。治法:以上九味,取麝香、三七、红花,分别用50%乙醇100ml分三次浸渍,每次7天,合併浸渍液,滤过,滤液备用;地黄用50%乙醇1000ml分三次浸渍,每次7天,合併浸渍液,滤过,滤液备用;血竭、独活分别用乙醇100ml分三次浸渍,每次7天,合併浸渍液,滤过,滤液备用;冰片、樟脑加乙醇1000ml搅拌使溶解,再加入50%乙醇7000ml,混匀,加入上述各浸渍液,混匀;将薄荷脑用适量50%乙醇溶解,加入上述药液中,加50%乙醇至总量为10000ml,混匀,静置,滤过,即得 。性状:本品为橙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于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症见皮肤青紫瘀斑、血肿疼痛 。二、搽剂在生产和贮藏搽剂中所含药物有些为表皮所吸收,用时须加在绒布或其他柔软物料上,轻轻涂裹患处,所用的绒布或其他柔软物料须洁净,不能有污染物的引入及微生物的生长 。搽剂的容器应洁净并进行灭菌,且须与内服製剂有显着的区别,容器外应贴“不可内服”的标籤 。搽剂常用的分散剂有水、乙醇、液状石蜡、甘油或植物油等 。搽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等现象,必要时可加适量防腐剂或抗氧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