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初新志》文章 口技( 三 )


《虞初新志》文章 口技

文章插图
口技 林嗣环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讚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 。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 。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 。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 。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 。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 。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 。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 。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气氛骤然变化 。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 。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总结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 。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品赏析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 。这种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口技的绝妙就在于能借一口摹拟出各种不同的声响,给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读清代人林嗣环的《口技》,读者对口技者的技艺无不‘以为妙绝” 。其“妙绝”就在于口技者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这些简单的道具摹拟出惟妙惟肖的各种声响 。而仅靠这三百来字就把口技之‘妙绝’表露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问读者讚叹为文者的匠心!入选国中语文课的古文《口技》有三绝:表演者的技巧、情节的安排,作者的文笔 。在表演第一段,大儿絮絮不止,小儿含乳啼,妇口中呜,拍儿入睡以及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第二段起火,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表演者的技巧的确很厉害,让听众感觉到不可能是口技表演出来的,就是真实的火灾现场,以至于“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整个表演情节的安排也非常精妙,平静、平静打破、恢复平静,突然爆发、一下置身于火灾现场、高度紧张、到了承受的极限时,啪的一声,一切戛然而止 。听众的情绪始终被表演者所调动,先铺垫,再高潮,在听众入戏最深的顶峰,一下拉回到现实中,感觉如同坐过山车一般 。表演者技巧纯熟,构思精妙,可谓“双绝” 。但是,如果缺少了第三绝,作者的文笔,这幺好的艺术表演就不会为后世所知晓 。表演者技巧高深,可以同时模拟出现场的许多声音,但作者用文字描述,只能一件件说,还要保证条理清楚,简繁得当,真的很难 。就像文中所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作者能把口技中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事件,在短短几段文字中一一交代清楚,实在也是一绝 。其实不用遗憾这段口技不是用影音方式所保留,影音保留方式固然更直观、更具体,但首先文字所记录的表演,给我们的想像空间更大,另外,抽象的文字被还原为具体时,触发了阅读者的二次创作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就是这个道理,美景被我们用视觉接收时,大脑是被动的,内心的感受很有限 。但听相关的描述时,大脑却是活跃的 。个体大脑的活跃可能会诞生天才,团队中各部大脑的百花齐放,会形成巨大的创造力 。百年后的我们阅读古文《口技》时,可能一百个人会想像出一百种现场效果,这得感谢文章的作者——林嗣环 。作者介绍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 。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安溪人,当时的进士 。明万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 。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 。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 。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 。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