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

文章插图
颛顼与共工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 。4500年前,在炎黄部落联盟内部,由颛顼和共工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战争 。在战争中,共工用水攻之计,造成洪水泛滥,因此而失道寡助,反而是颛顼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后,颛顼成为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历史上的五帝之一 。恆山主神北岳大帝 。
基本介绍名称:颛顼与共工之战
地点:中原
时间: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
参战方:颛顼部落/共工部落
结果:颛顼胜利
参战方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不详
主要指挥官:颛顼/共工
战争背景涿鹿之战以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加速了融合,在一些地区,分属两大部族集团的先民居地犬牙交错,文化互相影响 。公元前4000多年时,分别代表华夏、东夷两集团的“仰韶人”、“大汶口人”体质特徵大多有一定差别,分属同一种系的两个古代不同“族群”,到了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的这时(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体质特徵和上述两个“族群”都有了密切关係,应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而正是这种融合,加速了河南及其邻近地区的文化发展,较早地进入了龙山文化时代 。传说中与华夏、东夷两集团关係都很密切的颛顼,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时期有颛顼与共工争为帝的战争,时间大约在距今4500多年前 。颛顼属华夏集团,传说他是黄帝的后裔,华夏集团的主要成员有虞氏和夏后氏都认为他们的远祖是黄帝,近祖是颛顼,因而在他们的祀典申“褅黄帝而祖颛顼”,对这两位古帝举行最隆重的祭祀 。《史记·五帝本纪》总结颛顼的功绩是能“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就是说他能敬鬼神、制尊卑、理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以致“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即四方皆平,前来归服 。这些颂扬之辞儘管有夸张成份,但可见颛顼和黄帝一样,他的声威和影响早已超出自己氏族部落和部落联合体 。当颛顼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共工氏早已是一个煊赫的古族了 。共工氏居共,以共水得名,其地即今河南辉县 。早有研究者指出,黄河在上游时水势尚小,流经山间或受黄土高原紧束,不能成大患,流至豫东,落到平原上,又受纳了洛、沁、淇、共等支流,奔腾冲击,常成大患 。共(辉县〕在古黄河从西转向东北流的北岸,属于河患多发地区,世代居于此的共工族是一个世代与水作斗争,并积累了一定治水经验的古族 。据文献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这都说明共工氏与水的关係密切,并因治水有一定成绩而享有威望 。“伯九有”,意味着他在一个地域广阔的部落联盟或联合体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中一任领袖由于“能平九土”的重大功绩被后世祀为后土——社神 。古文献中还记载了共工氏的衰亡,即“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所以后来周代统治者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时,将其归纳为“久空重位者危” 。总之,早在与颛顼发生大战以前,共工氏首领已居于一个金字塔式权力机构的顶端了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低,治水的方法很原始,主要用“堕高堙庳”的办法,当气候比较乾燥,水患不大时,铲高垫低法尚能起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距今4700至4000年间气候波动时期的到来,由于水患增多、增大,旧法已难以奏效了,更兼共工氏领袖人物抛弃氏族民主制度,集权于一身,自以为是,拘守旧法,不能有效防治水患,导致内部矛盾及与其他部落矛盾激化,这就是文献所载共工氏“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也是颛顼与共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