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学

现代佛学【现代佛学】《现代佛学》杂誌自1950年9月创刊至1964年停刊 , 走过15年风风雨雨的历程 , 始终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宗旨 , 其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不断提高 , 得到广大佛教徒的认可 , 印数从最初七百份很快达到四千份左右 , 对于安定全国佛教徒的情绪 , 帮助学习佛教理论和传达政府的宗教政策起过重大作用 。文革中 , 佛教被视为封建迷信 , 遭到毁灭性打击 , 《现代佛学》杂誌也难逃厄运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现代佛学
创刊时间:1950年9月
停刊时间:1964年
宗旨:满足读者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个全国性佛教刊物《现代佛学》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总计10册 。(点击图片放大)一九五〇年六月 ,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 , 其间 , 与会的各省市佛教界代表赵朴初、巨赞、喜饶嘉措、李济深、周叔迦等人 , 几经磋商 , 一致认为当时中国佛教界思想混乱 , 组织涣散 , 颓靡不振 , 犹如一盘散沙 , 已在危急存亡之秋 , 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 所以有必要在首都创办一个全国性佛教刊物 , 以传达政府的宗教政策 , 纠正佛教界内的错误思想 , 发扬释迦牟尼佛的真精神 , 以及反映全国佛教界各种情形 , 希望以此为嚆矢 , 团结全国佛教界力量 , 振兴佛教 。当月十八日正式成立现代佛教学社 , 负责出版发行《现代佛学》月刊事宜 。推举陈铭枢为社长、巨赞为主编 。当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第一期 , 内容包括学理、历史、文物、艺术、问题、通讯等六大类 。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本机关刊物1954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 , 《现代佛学》遂成为该会机关刊物 , 1960年11月起改为双月刊 。更名法音接续前缘浩劫之后 , 各种佛教活动逐渐得以恢复 。1981年 , 《法音》创刊 , 其以《现代佛学》为前身 , 由赵朴初发起创办 , 是中国佛教协会新的机关报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法音》也成为《现代佛学》在新时期的具体呈现 。原版影印再放光华浩劫之后 , 《现代佛学》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几不多见 。但作为自建国至文革期间国内惟一的全国性佛教刊物 , 它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真实情况 , 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为满足佛教界、文化界研究之需要 , 现特将该刊自1950年创刊至1964年第6期止共144期影印出版 , 合订为精装十册 。作为资料 , 为保留历史原貌 , 原版影印、未作删节 。这也使该刊得以“原样再现” , 在佛教、文化等领域再放光华 。社长与主编巨赞(1908~1984):江苏江阴县人 。俗姓潘 , 字琴朴 。民国二十年(1931)于杭州灵隐寺出家 , 法名传戒 , 字定慧 , 后改名巨赞 。曾主编狮子吼月刊 , 出版佛学书刊 , 创办佛教学院等 , 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等职 。1984年示寂于北京 , 世寿七十七 。喜饶嘉措:藏Shes rab rgya mtsho 。(1884~1968) 。‘拉然巴格西’喜饶嘉措于西元1884年四月上旬生于青海循化县道帏的贺庄 。十六岁入拉卜楞寺 , 发奋求学 , 依止贡唐洛卓和第四世嘉木样协巴?法师注重培养人才 , 大力发展藏族文化事业 。55岁赴内地 , 为和平解放西藏 , 作出不懈的努力 , 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七十三岁 , 应印度与尼泊尔两国邀请 , 参加释迦牟尼涅槃二千五百周年纪念大会 。1968年11月1日在青海逝世 。精彩内容展示1、原始佛教若干问题(印度 D?查托波托耶 57年2月号)2、论惠能六祖禅(陈铭枢 57年3月号)3、驳斥右派分子专题?关于陈铭枢等右派分子挑拔佛教徒与党的关係(57年10月号)4、陈铭枢的反动罪行受到彻底批判开始向人民认罪(师安 57年12月号)5、沩养宗禅要(乃光荣榜60年3月号)6、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60年10月号)7、国际佛教知识点滴(味海 60年10月号)8、再到西茂寻访梵文贝叶写经(孑农译)9、谈梵呗(谷响 55年3月号)10、毛主席颂(第十四达赖喇嘛造 法尊法师译 54年9月号)11、玄奘法师在各译场的翻经生活(高观如 56年4月号)12、漫谈外道会门(阿沤 53年11月号)13、佛教艺术之起源(中观 51年5月号)14、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51年7月号)15、中国的佛教建筑(梁思成 61年2月号)16、佛籍中花木名称杂谈(无忧 64年2月号)17、度牒在宋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田光烈 62年5、6月号)18、北京法海寺壁画(寺史 建筑 壁画)(李松 1963年4月号)19、甘肃葛登协主却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法尊法师口述 在继欧编写 61年1月号)20、印度佛教圣迹系列报导(方之摘译 54年)21、巴利语之起源(威廉?盖格 54年12月号)22、恢复与整理金陵刻经处的经过(平珂 54年12月号)另外 , 还收录赵朴初、巨赞、明真、喜饶嘉措、李济深、周叔迦、二埋、巫白慧等高僧大德、佛教学者的早期经典作品;并完整记录了中日佛教交流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