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四体

书法四体【书法四体】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 。
基本介绍中文名:书法四体
组成:“正”“草”“隶”“篆”
组成数:4体
草书代表:张旭、怀素
四体简介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 。正书不仅指楷书,还指魏碑 。草书则指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指比狂草规範一些的草书,称小草,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之代表 。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 。介于草正之间的则是行书 。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以求简便,后来也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 。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型,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型,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型,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型,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型,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型较籀文容易书写 。楷书四大家颜体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善诗文,着作甚富,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柳体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欧体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 。以楷书和行书着称 。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型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型,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 。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赵体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着有《松雪斋集》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讚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代表性的书法家作品: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神策军碑》魏碑的代表作则是《郑文正公碑》草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王羲之《十七帖》、宋代黄庭坚以及米芾的作品、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徐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