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版的教材,还真找到了 冀教版中国之最( 二 )


“斯人”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采访人员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 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斯人”是对的 。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 , 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 , 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 , 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 , 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 , 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 , 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 , 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 , 也感觉更有“文气” , 所以读作“斯人” 。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 在某些事情上 ,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 , 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 , 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 , 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 。也有网友认为 , 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 , 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采访人员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 , 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 ,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
搜索引擎截图 。
10月27日晚 , 采访人员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她的说法挺有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 , 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 。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 , 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一个热搜 , 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 , 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 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
(天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