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淋巴瘤基本介绍西医学名:B细胞淋巴瘤
主要病因:病因未明 , 免疫缺陷 , 环境因素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分类B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 现在被认为是起源于B细胞的肿瘤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前驱淋巴性肿瘤1、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 非特殊类型2、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 (q34;q11.2); BCR/ABL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ETV6-RUNX1) ,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低二倍体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q32)(IL3-IGH)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 E2A-PBX1;TCF3/PBX1)成熟B细胞肿瘤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B-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脾边缘带淋巴瘤4、毛细胞白血病5、脾淋巴瘤/白血病 , 不能分类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重链病8、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9、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0、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11、滤泡性淋巴瘤-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儿童滤泡性淋巴瘤-“原位”滤泡性淋巴瘤12、结内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13、套细胞淋巴瘤14、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 , 非特殊类型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人EBV阳性的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慢性炎症相关的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脓胸相关淋巴瘤-慢性骨髓炎相关淋巴瘤-植入物相关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 , 腿型-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原发渗漏性淋巴瘤-ALK阳性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起源于HHV8阳性的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15、伯基特淋巴瘤16、介于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17、介于瀰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以下为常见的5种B细胞NHL , 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4:1.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滤泡性淋巴瘤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4.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套细胞淋巴瘤(MCL)疾病预后根据临床行为的不同 , B细胞淋巴瘤分为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 。惰性淋巴瘤通常发展缓慢 , 可保持多年疾病稳定及长期生存 , 但无法治癒 。侵袭性淋巴瘤通常需要较强烈的治疗方法 , 但有治癒的可能 。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和治疗取决于淋巴瘤的具体类型以及分期分级 。1993年Shipp等提出了NHL的国际预后指数(IPI), 将NHL预后分为低危、低中危、高中危、高危四类, 预计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51%、43%和26% 。年龄大于60岁、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结外病变1处以上,需要卧床或生活需要别人照顾、血清LDH升高是5个预后不良的IPI, 可根据病人具有的IPI数来判断NHL的预后 。B细胞淋巴瘤各论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 , DLBCL是最常见的NHL,约占所有成人NHL的30%~40% ,我国的发病率更高一些 。DLBCL在形态学、生物学行为和临床上具有显着异质性,2008 WHO分类将其进一步分成非特指性(NOS) 、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三类 。典型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45阳性、全B细胞标记物(CD19、CD20、CD22)阳性、CD79a阳性、细胞膜和/或细胞浆免疫球蛋白(IgM>IgG>IgA)阳性、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κ-/λ+或κ+/λ-) 。1. 1 DLBCL, NOS这是一组不能归入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的DLBCL,绝大多数DLBCL属于这一组 。按瘤细胞形态学可分为中心母细胞(CB) 、免疫母细胞( IB) 、间变性3种常见变型和一些少见变型(黏液样间质、原纤维性基质、假菊形团形成、梭形细胞或印戒细胞等)。依据基因表达谱(GEP)分析可将DLBCL分为生髮中心B细胞(GCB)样和活化B细胞(ABC)样两个分子亚群,其中GCB样占45% ~50%比例,但在我国, GCB 样DLBCL 仅占20%~30%病例 。许多研究显示GCB样亚群的预后比ABC样亚型好,而形态学的各种变型不能可靠地预测分子亚群 。由于目前尚不能普遍开展GEP分型,WHO分类推荐依据免疫表型将DLBCL分为两个亚型:(1)GCB样:CD10 +、Bcl-6+ / - 、MUM1 + / - 或CD10 - 、Bcl-6 +、MUM1 + / -;(2) 非GCB样:CD10 - 、Bcl-6 + / - 、MUM1 +或CD10 - 、Bcl-6 - 、MUM1 + / -。其中GCB样亚群的预后比非GCB样亚型好 。免疫组化分群与分子分群之间的关係大致重叠,但有一定的差异 。WHO分类还列出了CD5+ DLBCL 免疫亚群, 但一般不表达CD23、cyclin D1 , 而与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有所区别 。该亚群约占所有DLBCL 病例的10% ,大多数为非GCB样亚群的原发性DLBCL,预后较差 。1. 2 DLBCL亚型1. 2. 1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 T cell/histiocyte rich large B cell lymphoma, THRLBCL) 约占所有DLBCL的10%以下,肿瘤主要累及淋巴结,瘤细胞总是分散在大量反应T淋巴细胞(CD3+、CD45RO+)和数量不等组织细胞(CD68+)中,当瘤细胞聚集成片,超过细胞成10%或EBV +时,不应诊断为THRLBCL 。1. 2. 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of CNS, CNS DLBCL)是指所有原发于脑内或眼内的LBCL,不包括发生在硬脑膜、血管内、继发性和免疫缺陷相关的LBCL 。瘤细胞大多类似CB,沿血管周围间隙生长,侵犯脑实质,瘤细胞显示CD10+(10%~20% ) 、Bcl-6 + ( 60% ~80% ) 、MUM1 + ( 90% ) ,提示大多数起自非GCB细胞,预后差 。1. 2. 3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 primary cutaneous DLBCL, leg type)好发于老年女性小腿,肿瘤由较单一的CB和IB瀰漫浸润皮肤,但不亲表皮,肿瘤常可播散到皮肤外,GEP和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为ABC样DLBCL,预后较差, 5年生存率约为50% 。1. 2. 4 老年人EBV 阳性瀰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 EBV 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of the elderly)新分类将此型列为暂定类型,这是一种> 50岁老年人(中位年龄71岁) EBV阳性克隆性大B细胞增生性疾病,无免疫缺陷或以前存在的淋巴瘤病史,诊断时需除外其它EBV相关疾病和淋巴瘤 。约2 /3病例发生在结外,瘤细胞大或多形性,可有IB或浆母细胞( PB)特点,肿瘤内常有地图样大片坏死,免疫表型通常CD10 - , Bcl-6 - ,MUM1 + , LMP1 + , EBER + 。临床经过迅速,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约2年 。1. 3 DLBCL的独立疾病1. 3. 1 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primary mediastinal ( thymic) large B cell lymphoma, PMBL ]PMBL起自胸腺髓质B细胞,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肿瘤播散时常累及肾、肾上腺、肝脏、CNS和卵巢等处 。瘤细胞大,胞质丰富,透明或淡染,瘤细胞之间常有胶原纤维围绕,免疫表型常CD30 + / - (弱而不均一) 、CD3 +、MAL +、MUM1 +、Ig -。肿瘤对强烈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反应较好 。1. 3. 2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 IVLBCL)IVLBCL好发于老年男性,最常累及皮肤和CNS,也常侵犯肾、肺、肾上腺、胃肠道和软组织,很少累及淋巴结 。肿瘤由大细胞(CB和IB)组成,主要位于各器官的中、小血管腔内,通常无明显肿块 。2008 WHO分类描述了亚洲型IVLBCL,肿瘤累及肝、脾和骨髓的窦状隙,表现为肝脾肿大,噬血细胞综合徵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瘤细胞显示CD10 - 、MUM1 + /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1. 3. 3 伴慢性炎症的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inflammation) 肿瘤发生在长期慢性炎症(脓胸、骨髓炎、金属植入或皮肤溃疡)基础上附加EBV感染,使B细胞转化、增生,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系统,最终进展为DLBCL 。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瘤细胞具有CB和IB形态学,常伴有大片坏死和亲血管生长, 如有明显浆细胞分化则CD20 - 、CD138 +、MUM1 + 。EBV 的LMP1 +、EBER + ,遗传学上IF I27基因异常表达 。肿瘤侵袭性强,脓胸相关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仅25%~30% 。1. 3. 4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id, LYG)LYG是由EBV阳性B细胞混合数量不等反应性T细胞组成的血管中心和血管破坏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肿瘤好发于成人男性,绝大多数( > 90% )病人有肺累及 。依据EBV阳性B细胞数和多形性背景成分将LYS分为三级, 1级:非典型大细胞少,炎症成分多,有局灶性坏死, EBV+细胞< 5个/HPF; 2级:非典型大细胞较多,炎症成分减少,坏死较常见, EBV +细胞5~20个/HPF; 3级:成片非典型大细胞,炎症成分不明显,常有大片坏死, EBV +细胞> 20个/HPF,常可达数百个 。3级和部分2级LYG存在Ig基因重排 。早期LYG用INFα2b 治疗有反应, 当进展为3 级( EBV +DLBCL)则预后较差,但最近用强烈化学治疗加美罗华有一定疗效 。1. 3. 5ALK阳性大B 细胞淋巴瘤(ALK positive large B cell lymphoma,ALK +LBCL)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主要累及淋巴结和纵隔 。瘤细胞大、单一, IB样和PB样,在淋巴结内常沿淋巴窦生长 。瘤细胞表达ALK,阳性反应定位在胞质内,颗粒性 。伴有ALK表达的DLBCL典型免疫表型为CD45+、EMA+、VS38c+、CD4+、CD57+、ALK+、全B标记物阴性(CD20-)、CD138 +、MUM1 +、cIg + ( IgA >IgG) 、CD30 - ,遗传学上存在t (2; 17)。肿瘤进展迅速,对美罗华治疗不敏感,预后很差, Ⅲ~IV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11个月 。1. 3. 6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 PBL )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大多数患者有HIV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史 。肿瘤最常位于口腔,也可位于结外其它部位 。瘤细胞具有浆母细胞( PB)形态学, CD20 - 、CD138+、MUM1 +、c Ig + (大多数为IgG) , EBER + ,但LMP1 -。口腔黏膜型PBL通常CD56 - ,如表达CD56,应怀疑可能是浆细胞骨髓瘤 。PBL 预后很差,患者多数死于诊断后1 年内 。1. 3. 7 起自HHV8相关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 large B cell lymphoma arising in HHV8-associated multicentric Castlemen disease)这是一种起自多中心Castleman病(MCD)基础上附加HHV8感染,导致表达IgM、具有PB形态特徵的大B细胞克隆性增生 。患者常伴有HIV感染,临床上有HHV8 MCD背景,常累及淋巴结和脾脏,可伴有Kaposi肉瘤 。瘤细胞表达HHV8潜伏核抗原1 (LANA1) , c IgM+、λ+、CD20 + / - 、CD79α - 、CD138 - 、EBER + 。本病恶性程度高,中位存活时间仅数月 。1. 3. 8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PEL是一种表现为胸腔、心包腔和腹腔渗出液有瘤细胞而无明显肿块的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与HHV8感染相关,大多发生有HIV感染的AIDS病患者,且同时有单克隆性EBV感染 。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 。渗出液离心沉澱后可见明显异型的IB和PB,瘤细胞CD20 - 、CD79α - 、Ig - 、CD138 +、EMA +、LANA1 +、EBER +、LMP1 -。PEL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6个月 。现在认识一种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于PEL 的体腔外淋巴瘤, 主要累及胃肠道、皮肤、CNS、肺或淋巴结,称为体腔外PEL 。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 follicular lymphoma, FL ) , 按肿瘤性滤泡内每个高倍视野(HPF)的中心母细胞(CB)数0~5、6~15个和> 15个分为1、2和3级 。由于1级和2级两者互相移行,临床行为均属惰性,故2008 WHO分类将其合併在一起,为FL 1~2级,而3级仍按肿瘤性滤泡内CB中是否存在中心细胞(CC)分为FL 3A (存在CC)和FL3B (无CC)。在FL 1~2级中出现FL 3级区域应分开作出FL 3级的诊断,并估计每一级所占的比例 。在3级FL中出现瀰漫性大B细胞区域,应诊断为: ( 1)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 ) , (2) FL 3A或3B ( - % )。当出现FL 3级或瀰漫性大细胞区域均应按照侵袭性高的DLBCL治疗 。2008 WHO分类还列出几种FL的变型: (1)儿童FL:好发于20岁以下男性,常累及颈淋巴结和口咽环,病变局限 。肿瘤性滤泡大小和形状不一,常为膨胀性大滤泡,套区可保留 。瘤细胞主要为CB,Bcl2 - ,无t ( 14; 18) ,但Ig基因重排,预后极好 ; (2)原发性肠道FL:好发于十二指肠,表现为多个小息肉,大多数患者为临床ⅠE或ⅡE期,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徵与淋巴结FL相似,预后极好,即使不治疗也可长期生存; (3)滤泡内瘤形成/“原位”FL ( intrafollicular neoplasia /“in situ”follicular lymphoma) :结构正常的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滤泡记忆体在Bcl-2过表达的CC和CB时,称为“原位”FL,这些患者可同时、或先或后在其它部位出现FL,但也有些患者长期随访仍无FL的证据 。“原位”FL 必须依据Bcl-2 免疫组化染色才能作出诊断,其意义尚不清楚,但临床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在其它部位存在FL,对于无FL的病人需注意随访 。典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膜免疫球蛋白(IgM+/-IgD、IgG、IgA)、全B细胞标记物(CD19、CD20、CD22)、CD79a、CD10、BCL6 , 不表达CD5、CD23、cyclin D1 。绝大部分FL病例表达BCL2(皮肤FL一般BCL2阴性) , 而有助于与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鉴别 。肿瘤性滤泡内滤泡树突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网路可用CD21、CD23、CD35等标记物染色显示 。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 primary cutaneous follicle centre lymphoma, PCFCT) , 肿瘤起源于生髮中心成熟B细胞,好发于中老年,男女比为115 ∶1 。临床表现为躯干上部(尤其头部和胸背部)皮肤孤立性或局限性斑块、结节或肿瘤 。肿瘤由中等至大CC和数量不等CB组成,呈滤泡性和(或)瀰漫性生长方式,浸润血管和皮肤附属档案周围,不累及表皮 。免疫表型与淋巴结FL相似,但通常Bcl-2和Ig表达呈阴性,遗传学上也无t (14; 18)。PCFCT预后极好,5年生存率> 95% 。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 2008 WHO分类中对MALT淋巴瘤的病因、肿瘤前期病变和遗传学方面作了更精确描述 。在病因学方面,幽门螺旋桿菌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关係密切;鹦鹉热衣原体、空肠弯曲桿菌和伯氏疏螺旋体分别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免疫增生性小肠病(IPSID)和皮肤MALT淋巴瘤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jÖgren综合徵和Hashimoto甲状腺炎则分别与涎腺和甲状腺的MALT淋巴瘤相关 。已知与MALT淋巴瘤相关的遗传学异常包括t ( 11;18) 、t (14; 18) 、t (3; 14)和t (1; 14) , 其中t (11; 18)主要见于肺和胃肠道MALT淋巴瘤, t (14; 18)主要见于眼附属器和涎腺MALT淋巴瘤, t (3; 14)则主要见于甲状腺、眼附属器和皮肤MALT淋巴瘤 。此外,还常存在+3和+18,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 。早期胃MALT淋巴瘤和IPSID用抗生素治疗,肿瘤能消退,甚至完全治癒,但如存在t (11; 18)的胃MALT淋巴瘤用抗幽门螺旋桿菌治疗无效,需行化学治疗,而有t (11; 18)的胃MALT淋巴瘤一般不会发生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CLL/SLL ) , 2008 WHO分类将CLL的诊断标準定为在髓外组织累及时,周围血中具有CLL 表型(CD5 + CD23 + )的单克隆淋巴细胞≥5 ×109 /L 。如果健康人周围血中出现具有CLL表型的寡克隆细胞增多< 5 ×109 /L时,称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 B2cell lymphocytosis,MBL ) ,临床上不需特殊处理,但需要注意随访 。SLL的诊断标準则为骨髓外组织(通常为淋巴结)具有CLL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而无白血病表现 。典型免疫标记: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膜IgM或IgM+IgD、全B细胞标记物(CD19、CD20、CD22)、CD79a、CD5、CD23、CD43、CD11c(弱) , 不表达CD10、cyclin D1 。研究表明只有40% ~50% CLL的IgH V未突变, 50%~60% CLL的IgH V已发生体细胞超突变 。未突变的CLL 常表达ZAP70和CD38,且与预后差相关;已突变CLL 则多不表达ZAP70和CD38 。因此,免疫组化检测ZAP70和CD38可间接反应CLL的IgH V突变状态,并有助于预后判断 。套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 ) , 2008 WHO中提及存在仅累及内套区的“原位”MCL 。在形态学变型中将“母细胞样”(“blastoid”)和“多形性”(“pleomorphic”)列为MCL的侵袭性变型;将“小细胞”和“边缘区样”列为MCL的其它变型 。2008 WHO中还描述一种Cyclin D1和t (11; 14)阴性,但其它特点与通常MCL无法区别的Cyclin D1阴性MCL,这些病例高表达Cyclin D2或Cyclin D3,有些病例存在t (2; 12) ,即12号染色体上Cyclin D2基因与2号染色体上κ轻链基因融合 。2008 WHO分类中描述了MCL中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改变,并提出MCL 发生、发展和进展的分子机理 。当未受抗原刺激的初生B淋巴细胞发生t (11; 14)染色体易位后可演变为早期MCL,继之ATM和CHK2基因异常导致遗传学不稳定性增加而发展为典型MCL,其中有些病例还可因p16/CDK4/Rb和ARF /Mdm2 /p53 等基因缺失或突变致使MCL瘤细胞增殖活性增高,进展为母细胞样MCL 。MCL 的不良预后除与高核分裂数( > 10~37.5/15 HPF, > 50mm2 ) 、高Ki267指数( > 40%或> 60% ) 、母细胞样/多形性变型有关外,还与+12、複杂核型、TP53突变/过度表达/丢失、+ 3q、- 9q等遗传学改变以及临床上淋巴结肿大伴有显着周围血累及相关 。毛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 hairy cell leukemia, HCL )及其相关疾病 , 现认为HCL可能起自活化的晚期记忆B细胞 。HCL的瘤细胞小至中等大,胞质丰富、淡染,细胞边界清楚,电镜下可见胞质有许多细长突起 。瘤细胞显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阳性反应,免疫表型除表达CD19、CD20和CD22全B抗原外,还可表达CD103、CD123、DBA. 44、FMC7和annexinA1 (膜联蛋白) ,其中annexinA1只在HCL中表达,其它任何B细胞淋巴瘤中均不表达 。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 splenic B cell lymphoma/leukemia, unclassifiable)。2008 WHO分类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为独立疾病的一些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暂定为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 sp lenic B2cell lymphoma / leukemia, unclassifiable)。在这组肿瘤中有两种肿瘤予以定义和描述,一种是脾红髓瀰漫性小B 细胞淋巴瘤( splenic diffuse red pulp small B cell lymphoma) ,由瀰漫浸润脾红髓(包括髓索和髓窦)小而单一的B细胞所组成,肿瘤还可累及骨髓的窦状隙和周围血 。瘤细胞表面具有短小的绒毛状突起, 免疫表型为CD20 +、DBA. 44 +、IgG + / IgD - , 而CD25、CD103、CD123、annexinA1、CD10和CD23均阴性 。在结合临床、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徵除外CLL、PLL、SMZL、HCL和LPL后,可诊断为脾红髓瀰漫性小B细胞淋巴瘤 。另一种是毛细胞白血病- 变型( hairy cell leukemia variant, HCLv) ,形态学具有典型HCL和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PLL)中瘤细胞特点,免疫表型具有典型HCL的某些特点,如DBA. 44 +、FMC7 +和CD103 + ,但CD25、annexinA1和TRAP均阴性 。据报导HCL2v在亚洲人中发病率比典型HCL高,且对HCL常规治疗方案反应差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 ) , LPL可以仅累及淋巴结,但许多病人的血清中可检测出单克隆IgM, LPL 患者有骨髓累及和IgM单克隆病时,称为WaldenstrÊm巨球蛋白血症(WM) ,这是LPL 的一种重要的变型;二 , 以往认为达50% LPL存在t ( 9; 14) ,实际上非常少见,部分病例(尤其WM)常存在-6q,但无特异性;三 , γ重链病(γ heavy chain disease,γHCD)是一种具有分泌截短型γ重链,但缺乏轻链结合部位的HCD,通常伴有形态学与LPL一致的淋巴瘤 。浆细胞肿瘤浆细胞肿瘤( plasma cell neoplasms) , 真正的浆细胞肿瘤是由分泌单克隆Ig (M蛋白)的终末B细胞,即浆细胞所组成的肿瘤,包括意义未明单克隆γ病(MGUS) 、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和免疫球蛋白沉积病,2001年分类中将重链病归入浆细胞肿瘤,但2008 WHO分类将HCD单独列出,这是因为HCD和LPL (包括WM)与浆细胞肿瘤一样能分泌Ig,但肿瘤并非仅由浆细胞,而是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 。2008 WHO分类中提出骨髓瘤应按血清和尿中M蛋白、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或浆细胞瘤以及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高血钙、肾功能不全、贫血和骨病变)分为症状性骨髓瘤和无症状性骨髓瘤,前者最重要的标準是终末器官损害的表现 。临床上还可按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为3期: Ⅰ期的β2 微球蛋白< 3.5mg/L、白蛋白> 3.5 g/dL; Ⅱ期β2 微球蛋白< 3.5 mg/L、白蛋白< 3.5 g/dL或β2 微球蛋白3.5~5.5 mg/L而不论白蛋白的水平; Ⅲ期的β2 微球蛋白> 5.5 mg/L 。这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个月、44个月和29个月 。按cyclinD和易位可以预测浆细胞骨髓瘤的预后,D1(11q13)或D3(6p21)组预后好,D2 (4p16)或D1+D2组预后差 。此外,细胞遗传学上如-13或异倍体、t (4; 14)或t (4; 16)或t (14; 20) 、-17p13以及低二倍体的浆细胞骨髓瘤预后差,而超二倍体t ( 11;14)或t (6; 14)的浆细胞骨髓瘤预后好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 2008 WHO分类中描述了一种免疫表型相似于成人NMZL的暂定类型———儿童NMZL (paediatric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肿瘤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0 ∶1)的头颈部淋巴结,临床上常无症状, 90%患儿为Ⅰ期 。组织学上与成人NMZL相似,但常有生髮中心进行性转化,滤泡的外缘破裂,被肿瘤细胞浸润 。儿童NMZL 预后好,治疗后能长期生存,很少复发 。伯基特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 BL ) , 2008 WHO分类对BL的定义更为严格,肿瘤主要累及结外或表现为急性白血病 。瘤细胞单一,中等大小,肿瘤倍增时间极短,增殖活性非常高, Ki267 + ( ~100% ) ;免疫表型显示CD20 +、CD10 +、Bcl-6 +、Bcl-2 - 、sIgM + ;遗传学上存在t(8; 14) 、t (2; 8)或t (8; 22)。BL 为高度侵袭性肿瘤,但能治癒, 早期患者用强烈联合化疗的治癒率可达90% ,晚期病人也可达60%~80% 。典型免疫标记:肿瘤细胞表达膜IgM和全B细胞抗原(CD19、CD20、CD22)CD10、BCL6、CD38、CD77、CD43 , 通常BCL2-、TdT- , 几乎100%细胞Ki-67阳性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BL中间特点( B 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nd Burkitt lymphoma) , 这是一种在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徵介于DLBCL和BL之间,具有两者中间特点而难以明确分类为任何一种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 。2008 WHO分类将称其为交界性病变,也可称为灰区淋巴瘤( grey zone lymphoma, GZL )。本病主要发生于成人,可累及淋巴结和结外许多部位 。瘤细胞中等至大;免疫表型显示CD20 +、CD10 +、Bcl-6 +、Bcl-2 + / - 、Ki267 +(50%~100% ) ;遗传学上有複杂的核型改变,常同时涉及MYC和BCL-2基因的染色体易位 。肿瘤侵袭强,患者生存时间短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 具有DLBCL 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CHL ) 中间特点( B 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betwee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nd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肿瘤在临床上、形态学和/或免疫表型上具有DLBCL(尤其PMBL)和CHL中间特点,但不能归入任何一种类型 。肿瘤好发于20~40岁青年男性,大多数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 。肿瘤由融合成片的多形性瘤细胞组成,多形性细胞类似HL中的陷窝细胞和H细胞,病变内有些区域似CHL,另一些区域似DLBCL2,间质呈瀰漫或局灶性纤维化,炎症性背景通常不明显,坏死较常见 。免疫表型显示CD20 +、CD30+、CD79α + /-、CD15 + /-、Bcl-6 + /-、CD10-、PAX5 +、OCT2+、BOB. 1 + ;遗传学上存在+ 2p和+ 9q, GEP分析显示肿瘤与CHL和PMBL之间关係密切 。临床上,肿瘤具有较强侵袭性,预后比CHL或PMBL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