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江南水乡


十大江南水乡

文章插图
十大江南水乡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 。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饶着称 。
《江南水乡》
【十大江南水乡】扬眉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 。
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花格窗欞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 。
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意阑珊 。
现在的江南大体上是指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绍兴,苏州,扬州,无锡等地 。江南地区因为温暖的环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江南十大水乡”风韵,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 。长江中下游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迴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总是把北方的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
江南十大水乡是:
1、碧玉·周庄;2、梦里·西塘;3、水阁·乌镇;4、拆字·同里;
5、富甲·南浔;6、风情·甪直;7、灵秀·木渎;8、遐迩·朱家角;
9、塔寺·光福;10、腊味·安昌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江南十大水乡
外文名称:Jiangnan ten water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以南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广大区域
开放时间:全年
景点级别:3A——5A
门票价格:不同价格
着名景点:碧玉·周庄;梦里·西塘;水阁·乌镇;拆字·同里;
着名景点:富甲·南浔;风情·甪直;
着名景点:灵秀·木渎;遐迩·朱家角;
着名景点:塔寺·光福;腊味·安昌 。
古风诗篇:《江南水乡》十一组诗/扬眉
江南水乡一般是指长江三角洲中长江以南的那一部分,其主体部分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平原,这里是我国着名的江南水乡群落地区,最具水乡的特色 。但从广义上讲,江南水乡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全部的水网地带上的居民乡村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绍兴最具代表性 。江南地区因为温暖的环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江南十大水乡”风韵,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 。这一地带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迴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总是把北方的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 。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採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 。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一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 。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 。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髮、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 。生活在中国苏州以东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民俗服饰 。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徵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的中下游水网地区《江南水乡》扬眉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 。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花格窗欞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 。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意阑珊 。碧玉·周庄 —— 碧玉周庄人影熙古镇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崑山市澄湖、蚬湖、澱山湖和南湖的环抱之中 。初名贞丰里,1086年始名周庄, 清康熙初年更名为周庄镇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周庄“镇为泽园,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着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碧玉·周庄》扬眉吴地唐风尚孑遗,古镇宋水两依依 。临渠水阁相互望,咫尺往来须舟楫;深宅大院高檐脊,依河成街牌楼骑 。河埠廊坊江南雨,碧玉周庄人影熙 。周庄是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镇 。春秋战国时期,周庄镇内为吴天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 。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以舍宅为寺始称周庄 。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白蚬江水运之便,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走浏河出海通商贸易,遂成江南大富,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发展成为苏州葑门外的一座大镇 。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範 。周庄镇内河道呈井字形,民居依河建屋,依水成街 。河岸街道狭窄迂迴曲折,古居鳞次栉比,临河水阁石桥错落,一派江南水乡面貌 。河道上至今还保存着元、明、清古梁14座 。其中有国内仅存的桥楼富安桥和国内罕内陆的双桥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 。美国权威杂誌《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 。不知道为什幺哈默为什幺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周庄的主要游览景点有:张厅、沈厅、叶楚伦故居、迷楼、南湖园全福寺、澄虚道院、双桥、富安桥、贞丰桥等 。梦里·西塘 —— 梦里西塘光影长古镇西塘古名斜塘、平川,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公里,是江浙沪交界处着名的水乡古镇,也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九里湾头放棹行,绿柳红杏带啼莺",正呈现了西塘这个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文化 。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宽广的文化氛围 。在明清四百余年里,有进士十九名,举人三十一名 。民国时期,近代着名诗人刘亚子,常来西塘吟诗会友,十八西塘文人参加刘亚子创办的南社 。《梦里·西塘》扬眉梦里西塘光影长,斑驳交错映长廊 。粉墙黛瓦幽古巷,花窗格欞亮弄堂;水磨汤圆盛土碗,桂花老酒就蟹黄 。乌篷小船轻轻橹,夜露凝香坠瓦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塘就是吴越相争的交界处,故有吴根越角之称 。西塘在元代就已沿河建屋,依水成市,九条河流在镇内交汇,镇区各部分由众多桥樑连成一体,水陆交通极为方便 。明清时代西塘发展为江南的手工业、商业重镇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 。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樑又把水乡连成一体 。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古镇布局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舟楫,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 。西塘的水,巧妙地将河桥、街路、宅园融汇成景 。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意境 。若乘舟流连其间,只身徘徊于巷陌之中,无不倾醉于此地的清纯绝世与从容恬淡,并让你深深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潺潺内涵 。古镇的宅院、商肆大多临河而建,形成一条条或与河道并行或沿河道延伸的曲折幽深的小巷和街道 。这些小巷有的极长,有的极窄,全镇长短不一的一百二十二条弄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五条,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叫石皮弄 。此弄仅容一人行走,是王家子孙两宅第之间形成的一条露天弄,地面有二百十六块石板铺成,全长68米,最窄处仅0.8m 。一条条狭窄的深巷,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脚步磨的油光,灰灰的墙壁,暗绿的苔藓成片,黑漆剥落的院门里,偶见有藤蔓爬出了院墙,将老屋装点得别有一番情趣 。宁静的氛围,清淡的生活,百姓的淳朴,展现了西塘独特饿风采 。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桥型分为拱桥、梁桥两类 。桥,在水乡天然秀美的图画中联芳济美,拱型者如彩虹飞架,平卧者如长笛横吹 。散于水港上的玲珑小桥,以为拙朴,或跨或卧,娉婷多姿中透出几分灵气 。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 。西塘最有名的古桥有环秀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三座 。环秀桥东西两侧均有桥联,东侧桥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 。"西侧桥联曰:"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形摇波底月",桥联极言桥景的雅致 。西塘不仅桥多、弄多,廊棚也多 。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 。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椅,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虽然不同但都可使商界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古镇的廊棚长达千米 。此外西塘多老屋,镇上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屋楼叠榭,鳞次栉比,几经风雨凄凄,虽有破败,但经修缮基本保持原状不变 。老屋中有金门绣户的宅第园、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香菸缭绕的寺庙,较有名的有西园、薛宅、王宅、圣堂、倪天增祖居、尊闻堂、护国随粮王庙等 。西塘还有精美诱人的传统食品,如善酿酒、八珍糕、"六月红"河蟹、水豆腐烧卖、粽子、青糰子、立夏塌饼、粉蒸肉等 。西塘物富民丰,人杰地灵;西塘古建筑众多,文化氛围深厚;西塘景色优美,有数十处旅游名胜景点,百步一景,景景有韵 。水阁·乌镇—— 水阁乌镇尽枕河 古镇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着名古镇之一,是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方古朴、清雅之地,气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为浙北殷庶之区,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之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乌镇地当水陆之会,四方来水,争流竞秀,纵横交织,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镇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 。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静卧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稝透出水乡的悠悠韵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水阁·乌镇》扬眉鱼米之乡雨若梭,丝绸之府织机多 。京杭通达走水路,流水行船且当车;四栅勾连跑官道,百步一桥出城郭 。横樑架木江南韵,水阁乌镇尽枕河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徵,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陈运和诗《乌镇剪影》赞“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总体格局,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 。这个水网体系连线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在乌镇的布局中,由于历史上曾地跨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加之吴越文化的积累、沉澱,观念上明显受中国传统儒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桥流水,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 。现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 。1、东栅景区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中国着名的古镇旅游胜地 。景区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东栅景区占地面积约为1.98平方公里,设有十多个景点 。2、西栅景区,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 。西栅景区占地4.92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 。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乌镇自古繁华,民风淳朴,极盛时“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樑阛匮,宛然府城气象”——“乌青镇志” 。而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独特的民俗风情,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澱的文化底蕴,使乌镇成为目前江南古镇中独具风韵的佼佼者 。读过茅盾的田野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的人们都记得,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浙江的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 。他所描写的人物原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小说正是对旧社会乌镇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 。如曾游学和寓居于此的昭明太子、赵白择、陈与义、张杨园、鲍廷博、夏同善等,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坛巨匠茅盾、沈从文、孔另境等名闻遐尔,并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 。正因为他们才有了乌镇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位 。您若乘舟流连其间,只身徘徊于巷陌之中,无不倾醉于此地的清纯绝世与从容恬淡,并让你深深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潺潺内涵 。拆字·同里 —— 富土拆字为同里古镇同里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城18公里,全镇总面积62.54平方公里,人口3.35万 。同里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着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拆字·同里》扬眉菰雨潇潇不生凉,小桥流水枇杷黄 。一园进退思忠过,两堂出入废考量;三桥太平更吉庆,五湖环抱芡实香 。富土拆字为同里,人杰地灵好风光 。古镇于1986年对外开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 。东面是同里湖,西面是庞山湖,南面是叶泽湖与南星湖,北面是九里湖面,同里就象是一朵盛开的睡莲,在碧水连天的湖荡中漂卧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岁月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 。古镇距苏州18公里,离上海80公里,去周庄10公里,到吴江仅6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 。一园,即退思园,取名《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 。两堂,指即崇本堂、嘉荫堂 。崇本堂最吸引人是它的各种雕刻 。砖雕门楼、飞椽斗拱、夔龙细纹、花岗岩条石门槛、“黄狼箱”活络门闩、两端饰有如意香草纹的“一块玉”、刻着宝相花的“包袱巾”、“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等深浮雕 。崇本堂的建筑结构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这小小的天井颇为科学,,在建筑上既可通风又可採光,既能泻水又可防火 。嘉荫堂房主据说与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 。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 。樑上刻有八骏图、凤穿牡丹、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 。精緻的是“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栩栩若生 。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品字形鼎立在三条小河交汇处,“走三桥”是同里古老的民俗 。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桥” 。他们把太平、吉利、长庆三座桥看作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徵,把一种祈求幸运平安健康求富的心情用一句美好的谚语表达出来:“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故,“走三桥”这个古老的民间风俗,数百年来一直被沿袭至今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 。正有如此济济之人才,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目前,同里镇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古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 。富甲·南浔—— 富甲南浔书香洲古镇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升交界 。水陆交通便捷,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横贯东西,距上海、苏州、杭州均在百公里上下,镇区面铝34平方公里 。1991年,南浔名列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南浔镇巳被我国向联合国推荐为世界文化遗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 。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富甲·南浔》扬眉鱼米之乡要冲地,丝绸之府桑梓稠 。小街水巷夹河走,青砖黛瓦马头兜;廊坊穿梭排河埠,花窗挂落百间楼 。四象八牛金黄狗,富甲南浔书香洲 。南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如今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河街相交桥樑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 。南浔名胜古蹟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不单外美,而且内秀,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三阁老、三尚书、四十二进士、饱学之士,着书而论,作品尚存 。嘉业堂藏书楼、私家花园小莲庄、颖圆,似江南美女楚楚动人 。元代石狮、清代石牌坊、古塔及堪称天下奇石的“美女照镜”石、啸石、鹰石,一展昔日风采 。与其他江南水乡的古镇一样,在南浔可以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桥、百年的老屋,听到不少在史书里提到的名字 。如果说有什幺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充分领略传统的同时,你还能品味旧时代的时尚,20世纪初叶的摩登 。比起乌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南浔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中南名园,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庭院里古松翠柏显示她经历的岁月,刘镛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则是精髓之处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讚颂洪都,如果借用此语概述南浔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相当贴切 。她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 。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 。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 。明万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 。南得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镇是江南水乡名镇之一,也是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的故乡,文化悠久,人才辈出,风景优美 。现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为3.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万4千多 。镇上名园古蹟甚多,历史上最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现存有小莲庄、颖园和嘉业堂藏书楼等,明代百间楼风貌奇特,清代张石铭和张静江故居别有情致 。江南水乡的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旅游小憩之胜地 。南浔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新区拓展、投资环境等硬、软体建设进展顺利 。已充分显示出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小城镇建设方面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功能,是湖州市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视窗” 。风情·甪直—— 风情甪直枕河生古镇甪直位于江苏苏州市,是江南六个着名古镇之一,位于苏州城东18公里处,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故名 。明代村落聚镇改名甪直,古镇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镇内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景色美好 。甪直的特点是水多桥多,桥多而密,有一些桥是建于宋代、明代的桥樑,这里同周庄一样也是很有江南水乡特色 。为了保护古甪直镇,镇里规划了四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保护古镇的面貌,并在镇外建了新镇 。《风情·甪直》扬眉独角神兽甪端落,直港六处水流形 。仪态端庄古银杏,鸭沼风轻五湖汀;沿河并行街铺立,垂渠次第弄堂横 。渔莲灯阜髻头女,风情甪直枕河生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 。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 。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 。当人们进入古镇,就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甪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 。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蹟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彩 。建于公元503年,据今1495年历史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唐代着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苍桑,却仍然保存完好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讲“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儘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着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蹟,他曾做过湖洲、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贫、生活艰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并首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当地的农民特别敬重他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 。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 。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 。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樑的博物馆,其桥樑的密度,远超过义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再是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 。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徵的传统服饰 。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 。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 。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秋季节甪直最亮眼的景色,莫过于保圣寺那灿烂金黄的银杏树了 。它们舒展开遒劲的枝桠,换上一件件金色的外衣,为古镇添彩增辉 。保圣寺内的3株古银杏两雄一雌,树龄皆千年有余,最大的一株已有1300年的历史,虽经千年风霜,仍挺拔健壮,被誉为“世纪之树” 。它们是保圣寺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这3株古银杏体态端庄、枝繁叶茂、器宇轩昂,树干需三人合抱,给人以古朴、昂奋的美感 。风乍起,抖落一地金黄,古银杏迎风而立,美成了一幅古画 。那翩翩飞舞的银杏叶片,用璀璨金黄,书写这一季的浪漫与柔情,风姿绰约惹人怜 。踩在银杏叶铺成的金色地毯上,脚下沙沙作响,耳边传来晨钟暮鼓的袅袅梵音,整颗心都仿佛受到了洗涤,一片安宁 。曾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国小执教的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对甪直的古银杏树情有独钟 。当年,叶老就是在甪直的银杏树下教书育人的,而他教育改革的梦想也正是从这里起航 。叶老观景有感,为这盈盈耸立的银杏树,特意书写了一篇散文《三棵银杏树》,并被收录到了国小语文课本的教材里 。文中描述到:“银杏树的叶在春天绿叶伸展,夏天绿叶成荫,秋天黄叶飞舞” 。他用孩童的语言描写了银杏树的乾、枝、叶、花、果,讲述银杏树在不同季节给人带来的不一样的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银杏树以及对家乡情感的寄託 。因为一份浓浓的眷念,叶老在临终前,嘱託其亲属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保圣寺的银杏树下,甪直政府更是专门在此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供人瞻仰 。灵秀·木渎——灵秀木渎冠江南古镇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着名古镇 。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与吴王 。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管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灵秀·木渎》扬眉姑苏城西太湖畔,繁华商埠历朝延 。积木塞渎姑苏台,管娃宫殿建山岚;虹饮山房花木胜,严家花园文风端 。乾隆南巡六驻跸,灵秀木渎冠江南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 。着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着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 。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 。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蹟,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三十多处,迄今仍保留了十余处 。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 。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 。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着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 。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着名山水园林 。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緻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着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 。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遐迩·朱家角—— 闻名遐迩朱家角古镇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 。座落于青浦县,东靠虹桥国际机场三十公里,北连崑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遐迩·朱家角》扬眉闻名遐迩朱家角,九条老街靠河旁 。珠里兴市讨口彩,清明时节放筝忙;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坊 。四鳃鲈鱼味鲜美,清水闸蟹六月黄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似明珠闪闪发光,这就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闻名遐迩的古镇朱家角 。朱家角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澱深厚,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便已有村落集市;明朝万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 。现在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街市、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放生桥、一线街、课植园、城隍庙、圆津禅院等众多名胜古蹟,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韵味 。朱家角镇旅游资源丰富,澱山湖畔的上海水上运动场是具有国际现代化水上设施的活动中心;东方绿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上海国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集商务、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娱乐旅游基地;古镇区已开发开放了课植园、大清邮局等20多个景点 。古镇九条老街依水旁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其中的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 。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园有课植园和珠溪园;名庙有朱家角城隍庙和关王庙(报国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名桥有放生桥、泰安桥(何家桥)、平安桥(戚家桥)、福星桥(西栅桥)、永丰桥(咏风桥)和廊桥(惠民桥);名店有涵大隆酱园、义成泰酱园、童天和国药号和俱乐部茶馆;名胜古蹟有清华阁十二景之—圆津禅院、清华阁十二景之二—慈门寺、席氏厅堂、“三泖渔庄”及王昶纪念馆、柳亚子别墅——福履绥祉等 。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 。“水木清华文儒辈出”,从清代金石学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报的创始人席裕福,从御医陈莲舫到清末民初的着名通俗小说家陆士谔,从南社女诗人陆灵素到着名实业家蔡承烈,朱家角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以“小桥、流水、人家”格局及丰富的文化遗产着称于世的朱家角,堪称国之瑰宝 。如今,朱家角正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入现代,迈入“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兴古镇”的新阶段,成为上海后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塔寺·光福 —— 塔寺光福竹叶新 古镇光福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 。原名野步市,志里,别名邓尉 。五十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 。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 。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 。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司徒庙、圣恩寺、石嵝庵、香雪海等,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寺·光福》扬眉湖光山色太湖滨,洞天福地虎山临 。探梅邓尉香雪海,塔寺光福竹叶新;清奇古怪千年柏,精巧细緻赤壁吟 。鱼米之乡江南韵,吴地文化传先秦 。光福的名胜古蹟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又十分丰富 。光福山水如画,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舍宅为寺,取其“光福”两字,故名 。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为这里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而光福则在扑朔迷离之间愈加显得魅力无穷,令人神往不已,是中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热土 。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蹟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 。光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考古学家在东太湖水域底部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稻穀、瓦片、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遗物 。光福镇相传为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春秋时期,吴王阖阎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 。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 。光福在南宋时代已是个“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镇 。目前镇区面积虽约0.62平方公里,却很古朴、清雅,蕴含着诗情画意 。它南依邓尉山,北靠虎山,东临上崦湖,西滨下崦湖 。塔山屈身镇内,还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天寿圣恩寺、楞严经石刻等10处省、县级保护文物 。这里层峦叠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良好的风景游览胜地 。相传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邓尉探梅,有“香雪海”的美称,为江南最着名的探梅胜地 。腊味·安昌—— 腊味安昌腊月燎古镇安昌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的萧山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 。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 。是绍兴师爷的故乡 。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桥 。每年的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腊味·安昌》扬眉绿水贯街百家铺,石樑跨河十七桥 。仁昌酱油露天放,安昌腊肠穿成条;箬竹宽叶裹粽子,石臼木杵搡年糕 。乌篷小船乌毡帽,腊味安昌腊月燎 。安昌镇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北部,东、南、西分别与齐贤镇、华舍街道、钱清镇接壤,北邻萧山区瓜沥镇,与杭州都市经济圈紧密相连 。安昌镇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 。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 。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 。公元896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因命其乡为安昌 。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 。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 。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 。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 。现保存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樑、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依旧 。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百姓现场製作的传统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风味独到,颇有地方特色 。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的游客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至今保存完好 。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樑,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 。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古镇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安昌,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还保存三里长的依河街市,传统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小桥,构成了江南水乡的清音雅韵 。自古言“无绍不成衙”,就是讲述了绍兴师爷在古代官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古镇安昌作为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具有浓厚的师爷文化气息,随着“绍兴师爷馆”的开闢,让游人真正有了认识、了解师爷的场所 。同时,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水乡婚礼、传统的手工酿酒、作酱;穿梭的乌篷小船……腊月里人们忙着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构成了一幅古老、淳朴、喜庆、祥和的水乡风情图 。随着“风情馆”“文史馆”“师爷馆”“钱庄”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平添了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了“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古镇风韵的长音” 。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其中最着名的是名为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 。随着根据师爷故居等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绍兴师爷馆”、“安昌民俗风情馆”和“安昌文史馆”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又平添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为“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 。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在安昌,你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江南民俗风情,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 。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