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景点 李杜祠


绵阳景点 李杜祠

文章插图
李杜祠(绵阳景点)【绵阳景点 李杜祠】李杜祠在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 。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 建李杜祠 。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 。现存大门、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占地6亩,工部祠为单檐悬山式抬梁木结构建筑,面积120.96平方米 。水榭体量较大,为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结构,长15.4米,宽5.9米,横跨于水池之上 。四周有围墙,园内有花圃,环境幽静,景色宜人 。近 年已修葺一新,游人络绎不绝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李杜祠
地理位置: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
景点级别:文物保护单位
意义: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
历史沿革据《绵州志》载:李杜祠系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着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 。唐初,州人在此建
绵阳景点 李杜祠

文章插图
仙圣堂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 。唐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沿阴平和金牛古道经剑阁、绵州到达成都 。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送世交好友、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还朝,再次来到绵州 。杜甫送别严武,正欲返回成都,不料成都少尹、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断道绵州,成都处于混乱之中,在绵州刺史杜济和友人劝导下,杜甫在绵州暂居了下来 。他从这年的夏天一直住到秋天才应梓州(今三台县)刺史之邀前往梓州 。杜甫在梓州居住近两年 。其间,或赴地方名流之邀,或看望老朋友,又常往来于绵州 。杜甫暂居绵州和数次到绵州,都在治平书院居住 。碧绿的芙蓉溪水,优美的治平书院,给杜甫留下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诗中称此处为“左绵公馆” 。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绵州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在东津观打鱼后,写下《东津观打鱼歌》、《越王楼歌》、《海棕行》等吟咏绵州的诗作18首 。宋代至清代,陆游、唐庚、赵蕃、果亲王、李调元、翁同和等名士先后到其地寻觅杜甫遗蹤,留下不少诗篇 。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散私财在绵州城南修建治经书院,建校舍数十间,仿宋人思贤故事,筑室纪念扬雄、李白等人,于南山建十贤堂,祀汉杜微、李仁等乡贤 。他鑒于李白为绵州昌明人,杜甫流寓绵州,悦左绵山水,放怀歌咏,两人同为诗宗,为后人所敬仰,绵人宜建祠并祀之 。嘱其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为桑梓增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朝品在绵州东郊芙蓉溪畔、相传为唐代治平院旧址地方购地6亩,建造了李杜祠 。李杜祠背依东山(第一山),面临芙蓉溪,占地面积4 000平方米,由大门、正殿、春酣亭、问津楼、乐楼、荷花池、水榭斫脍轩、照壁等建筑组成,照壁上横书“巴西第一胜境” 。院内竹树繁茂 。大门为八字形牌坊形,门楣上方嵌有吴朝品手书大篆“东津”石匾 。大门两边有:“打鱼斫脍修故事;淡烟乔木隔绵州”楹联 。李杜祠取古人诗意修建,殿堂、楼、台、亭、榭、池、馆均有 。新中国建立后,李杜祠长期作为国小校舍 。1981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4月,绵阳市(县级)文化局补偿李杜祠村国小人民币3万元,国小迁出李杜祠择地另建,从此李杜祠归属文化部门管理 。1986年6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杜祠为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规模综述李杜祠修复工程于1994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扩大到5 106.66平方米,新建门楼、问津楼、春酣亭,维修了清 代建筑工部祠、斫脍轩,疏浚、扩大了水榭水面,绿化了园林 。1985年,市建委及施工单位在市区马家巷11号拆除吴朝品旧居时,在天花板上发现古碑拓片431件,其中汉碑拓片15件,两晋、北周、隋碑拓片14件、唐碑拓片171件、明碑拓片9件、清碑拓片197件,均系国内名碑拓片,有的原碑已不存在,故弥足珍贵 。根据混在其中的信件、契约及吴氏墓志铭拓片内容,证实为吴朝品家藏 。这批拓片已移入李杜祠供人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