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加羚羊


塞加羚羊

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塞加羚羊】塞加羚羊是体型中等的牛科有蹄哺乳动物 。曾广泛地分布于从波兰到蒙古西部的地区 , 栖息在西伯利亚一带没有树木的大草原上 。由于遭受大量的捕杀 , 数量急剧减少 , 在欧洲东部已不复存在 。从1919年起 , 当时的沙皇俄国政府就严格禁止捕杀塞加羚羊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 , 西伯利亚的塞加羚羊数量才开始有所增加 。塞加羚羊亦属濒危动物加以保护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塞加羚羊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目:偶蹄目
科:牛科
种:塞加羚羊
简介塞加羚羊身高1米 , 体重约35公斤 , 眼大鼻子大 。它们生活在中亚到俄罗斯的半乾旱草原 。雄羊长着一双长而弯曲的角 , 是名贵中药 。大量猎杀雄羊使羊群性别严重失衡 , 雄雌比例现为1∶100 。2002年航空调查发现 , 全世界塞加羚羊的数量比30年前下降了95% , 现仅存5万只 。
塞加羚羊

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

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物种特徵塞加羚羊最显着的特徵是肿胀的鼻口和向下开着的鼻孔 。它的作用可能是温暖吸入的空气 , 或者是和它那灵敏的嗅觉有关 。成年的塞加羚羊肩高约76厘米 , 它的体毛夏天很短 , 呈淡褐色 , 冬天较厚 , 呈白色 。雄性塞加羚羊的角像山脊 , 呈虎珀色 , 有点像竖琴 , 在中医药上很有它遭到捕杀的原因之一 。种群分布现在塞加羚羊中亚的多草平原 , 如蒙古草原上 。生态习性塞加羚羊在它们主要繁殖季节 , 即交配和繁殖季节中各类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和活动的时间模式在第四章中加以阐述 , 并且比较了两性之间和不同年龄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有的行为被划分为六大类 , 包括行走、觅食、站立、卧躺、社会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在产仔季节 ,  还加入了哺乳行为作为第七类 。从时间分配上而言 , 卧躺和觅食是占用时间最长的两类行为 ,  合讨时间超过自昼的一半 , 而且早_现早晚两个高峰段 。雌雄个体在交配和产仔季竹的时间分 配在上述儿类行为仁都有明显的差别 。两性间不同的繁殖策略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 因 。在交配季节 , 年长的塞加羚羊花费在社会行为(争斗、赶群、交配等)上的时间显着多 于年幼的个体 。本研究推测 , 在交配季节 , 处于中间年龄段的塞加羚羊(雄性:2一3年龄;雌 性:2年龄以上)可能是他们所在群体中最活跃 , 同时也最具优势的个体 。母幼关係在哺乳时期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幼仔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 因此也是本研究在繁殖行为观察中的重点部分 。通过分析哺乳行为、声音联繫和母幼间的距离 变化 , 探讨塞加羚羊母幼关係建立和变化 。在幼仔出生后的12周内 , 一次哺乳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短 。在第3一4周间 , 平均哺乳时间首先出现了显着差异 。与之相反 , 其后两次连续的哺乳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则逐渐拉长 , 两周之间的显着差异首先出现在第4一5周间 。幼仔在第3周开始有主动要求哺乳的行为 ,  至第11周 , 其启动哺乳过程的比率开始大于母兽 。这表明第4一6周以及 , 1一12周可能是塞 加羚羊幼仔独立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段 。同时 , 对于哺乳过程的启动者和结束者的分析表明 , 母兽在决定哺乳时间和时间间隔上起主导作用 。这可能与母乳的分泌变化有关 。声音信号可能是塞加羚羊母幼联繫的重要途径 。在产仔后的4周内 , 有多于95%的哺 乳是由母兽发出声音信号后开始的 。在幼仔躲藏期 , 当母兽接近幼仔躲藏地的时候 , 它们不是直接走到幼仔卧躺处 , 而是发出叫声 , 待幼仔站起后 , 彼此接近 。在此基础上 , 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比较在不同的环境压力(比如捕食压力)下母幼间的声音交流行为是否会有 区别 那幺  , 从而有助于了解声音信号在塞加羚羊育幼行为中的作用 。在产仔之后 , 塞加羚羊幼仔会有一段躲藏期 , 这可能是由捕食压力导致的反捕食策略 。 , 在半散养条件下 , 没有这样的压力存在 , 塞加羚羊的产仔地是否会具随意性 , 或者说 躲藏行为是否会出现变化?第6章阐述了塞加羚羊的躲藏行为 , 并分析了除捕食以外可能影响该行为的环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