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加羚羊( 四 )


塞加羚羊

文章插图
塞加羚羊对于塞加羚羊角而言 , 贸易可能比食用更具吸引力 。在哈萨克斯坦 , 1公斤羚羊角(3对)的市场价是100美元 , 就当地的生活水平而言 , 这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狩猎获得的羚羊角被锯下后 , 就会向中国等国家输出 , 用于传统中药 。输出的途径包括正常途径和走私两种 。鑒于塞加羚羊所受到的偷猎和贸易威胁 , 1995年塞加羚羊被列入CITES附录II 。对于塞加羚羊角的进出口必须得到申报和审批 , 严格监控和限制羚羊角的贸易 , 以减缓贸易对塞加羚羊所造成的威胁 。但是 , 这并没有有效地抑制贸易和偷猎活动 。从1998年至2002年间 , 塞加羚羊的数量从62万头急速下降到5万头左右 。在2002年 , IUCN红色名录将塞加羚羊从易濒危物种升级为高度濒危物种 。保护措施中医药界应参与塞加羚羊的保护工作 , 从短期来看 , 中成药对于塞加羚羊的需求是不可能马上消失的 。临床研究也正在证明羚羊角的药理功效 。同时 , 正常的需求供应并不会导致塞加羚羊的绝灭 。这在苏联实施国家严控狩猎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证实 。无限制的选择性狩猎是导致塞加羚羊现有野外数量下降的关键原因 。而狩猎出现选择性则主要是由于中医药对羚羊角的需求所致 。如果能够使用羚羊角代用品 , 那幺就可以在不减少相关产品的供应量的同时 , 间接地抑制羚羊角的走私 。因为 , 需求的减少会降低供应量 , 走私也就无利可图了 。这样 , 也就减少了对野生种群 , 特别是雄性个体的狩猎压力 。同时 , 中医药界人士也可以帮助执法人员和保护工作者 , 一同加强对羚羊角贸易市场的监控 , 调节羚羊角的市场需求量 , 从而减少对野外种群的压力 。与此同时 , 由于塞加羚羊的人工饲养还未成形 , 即使在动物园里 , 高鼻羚羊的饲养至今存在问题 , 这和塞加羚羊有集群性 , 并有大範围迁徙行为不无联繫 。在我国 , 塞加羚羊的人工饲养从1987年开始 , 但是最大数量仍只达到30头 。这样的数量 , 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再则 , 塞加羚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 , 在没有人为压力的情况下 , 种群数量可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所以人工饲养远远不及野外种群的自我增长有效 。作为一味有悠久使用历史 , 并且仍在许多中药製剂製品中需要的原料 , 羚羊角并不需要完全退出中药材舞台 。但是 , 现在提供羚羊角的主角 , 塞加羚羊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 , 数量在短短几年内下降超过50% , 雄性羚羊由于羚羊角需求的存在而遭到大量的针对性地捕杀 。如果这样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 , 那幺羚羊角就有可能真的被迫退出中药材目录——因为灭绝 。饲养对散养在 30hm2 场地内的塞加羚羊 (Saigatatarica)一个繁殖群体在 2 0 0 0年 12月 (交配期及其前、后 )和 2 0 0 1年 5~ 7月 (哺乳期 )的昼间时间分配做了观察研究 。数据用个体扫描 -瞬时取样法收集 。结果表明 :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 ,躺卧时间减少 ,进食时间增加 ;从前期到后期 ,站立时间连续递减 ;母羊分娩后 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 ,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 ;第 3周起 ,母仔合群 。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 ,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 。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 ;这时 ,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 ,导致移动时间增加 ,躺卧减少 ;交配期后 ,雌性觅食时间突增 ,而雄性不变 ;雌性进入哺乳期后 ,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 。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 。上述结果暗示 ,对此类散养动物 ,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 ,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因拥有一对通透竖直的双角 , 一直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着名的物种 。它曾广泛地分布在中亚半乾旱草原上 , 数量超过100万头 。但是 , 在过去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 , 由于没有节制的猎杀 , 这种动物的数量下降了95%以上 , 并且破坏了种群的自然性比 。而在我国 , 由于捕杀 , 早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就没有了该种动物的野外纪录 。考虑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国药发展的需求 , 从1987年开始 ,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 甘肃武威野生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启动了一个针对塞加羚羊的重引入项目 。自1993年起 , 中心所饲养的塞加羚羊放入一个面积为27公顷的围栏里 。该围栏内的环境取自自然 , 类似于塞加羚羊的野外生境 , 为该种动物提供了一个半自然状态的活动空间 。这种环境是连线饲养和野外自然环境的中间环节 。对生活于其中的塞加羚羊进行行为观察 , 对于重引入保护项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过渡环节 。这也是促使本研究实施的初衷 。同时 , 动物的繁殖行为对于个体和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至关重要 。而且测量个体在繁殖行为上的差异 , 较之于其他行为 , 更有助于理解环境变化对于行为的影响 。因此 , 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塞加羚羊 , 尤其是雌性个体在主要繁殖季节中的行为表现上 。希望通过本研究 , 从行为学角度初窥塞加羚羊的繁殖策略 , 了解塞加羚羊在半自然环境中的行为适应 。以下将按照本论文各章节的先后次序 , 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概述 。本研究为塞加羚羊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行为谱(第三章) , 共包括了46种行为模式 。对于每种行为 , 描述了组成动作 , 动物所表现的姿势 , 可能的行为功能 , 并加入了可能相关的其他行为模式 。每个行为都有一组中英文对照名称 。此外 , 在描述社会行为的过程中 , 加入可能的发起者或接受者的性别 。这个行为谱的建立为比较不同环境中塞加羚羊行为的差异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 。塞加羚羊在它们主要繁殖季节 , 即交配和繁殖季节中各类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和活动的时间模式在第四章中加以阐述 , 并且比较了两性之间和不同年龄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有的行为被划分为六大类 , 包括行走、觅食、站立、卧躺、社会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在产仔季节 , 还加入了哺乳行为作为第七类 。从时间分配上而言 , 卧躺和觅食是占用时间最长的两类行为 , 合讨时间超过自昼的一半 , 而且早_现早晚两个高峰段 。雌雄个体在交配和产仔季竹的时间分配在上述儿类行为仁都有明显的差别 。两性间不同的繁殖策略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在交配季节 , 年长的塞加羚羊花费在社会行为(争斗、赶群、交配等)上的时间显着多于年幼的个体 。本研究推测 , 在交配季节 , 处于中间年龄段的塞加羚羊(雄性:2一3年龄;雌性:2年龄以上)可能是他们所在群体中最活跃 , 同时也最具优势的个体 。母幼关係在哺乳时期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幼仔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 因此也是本研究在繁殖行为观察中的重点部分 。第五章中 , 通过分析哺乳行为、声音联繫和母幼间的距离变化 , 探讨塞加羚羊母幼关係建立和变化 。在幼仔出生后的12周内 , 一次哺乳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短 。在第3一4周间 , 平均哺乳时间首先出现了显着差异 。与之相反 , 其后两次连续的哺乳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则逐渐拉长 , 两周之间的显着差异首先出现在第4一5周间 。幼仔在第3周开始有主动要求哺乳的行为 , 至第11周 , 其启动哺乳过程的比率开始大于母兽 。这表明第4一6周以及 , 1一12周可能是塞加羚羊幼仔独立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段 。同时 , 对于哺乳过程的启动者和结束者的分析表明 , 母兽在决定哺乳时间和时间间隔上起主导作用 。这可能与母乳的分泌变化有关 。声音信号可能是塞加羚羊母幼联繫的重要途径 。在产仔后的4周内 , 有多于95%的哺乳是由母兽发出声音信号后开始的 。在幼仔躲藏期 , 当母兽接近幼仔躲藏地的时候 , 它们不是直接走到幼仔卧躺处 , 而是发出叫声 , 待幼仔站起后 , 彼此接近 。在此基础上 , 建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比较在不同的环境压力(比如捕食压力)下母幼间的声音交流行为是否会有区别那幺 , 从而有助于了解声音信号在塞加羚羊育幼行为中的作用 。在产仔之后 , 塞加羚羊幼仔会有一段躲藏期 , 这可能是由捕食压力导致的反捕食策略 。 , 在半散养条件下 , 没有这样的压力存在 , 塞加羚羊的产仔地是否会具随意性 , 或者说躲藏行为是否会出现变化?第6章阐述了塞加羚羊的躲藏行为 , 并分析了除捕食以外可能影响该行为的环境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 塞加羚羊在半散养条件下的产仔地并不具有随意性 。躲藏地主要出现在低矮的灌丛中 , 而不是高大的灌木和树下 , 虽然后者植被区的覆盖度也大于前者 。此外 , 躲藏地处其他塞加羚羊个体的出现率少 , 而且远离围栏外的人类活动区 。由此可见 , 其他同类个体 , 尤其是雄性个体 , 以及人类的干扰 , 也是影响塞加羚羊躲藏地的因素 。同时 , 研究结果还表明 , 在躲藏期 , 母兽可能是躲藏地之间移动路线的主要决定者 , 而非幼仔 。最后一个章节所涉及的是对雌性塞加羚羊在哺乳季节的警戒行为的研究 。这种行为也是主要的反捕食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