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麻姑仙坛记》的笔画特徵点是构成汉字的一种重要笔画,许多笔画都是由点而出,由点而收 。点在“永字八法”中叫做“侧”,因笔锋顾左瞰右,审其势而侧之,故称之“侧” 。王羲之云:“倘一点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眩 。”积点成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篇,由是可见,要学好书法,就必须先把点学好 。《麻姑仙坛记》中点画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庄和 。右侧点是该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如左图中“字”字上点 。这种点画状如瓜子,上光下圆,如欲滴之露,富有张力美 。有时,该点略微弯曲,以显柔劲之姿 。左侧点是该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点画,其位置与右侧点一样,距离字中心较远,充分体现了颜字内松外紧的特点 。如左图中“少”字左点 。《麻姑仙坛记》中的点变化多样,如左图中“被”字首点以短横来替代,“麻”字上点则变为竖点,“亦”字左下点变为挑点 。即使是同样的曾头点,在该碑中也是变化无穷,如左图中“弟”字上两点写成“八”字状,这是颜字的通用写法,该碑也不例外;但“并”字上两点却写成了两小撇,一出锋锐一出锋钝;到了“美”字,则又变化成“羊首法”,这是借鉴篆法的写法,使字更显生动 。当有三点在—起时,它又用三小直并列来代替,如左图中“经”字左下三点;而该字的右部几点则以行书笔意将上下两点连写,使整个字显得非常灵动 。《麻姑仙坛记》中的点画还有许多不同的写法,临写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归纳 。2.横画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 。南宋姜夔云:“横直画者,字之体骨 。”王羲之对横画的写法也有这样的论述:“若平直相似,状如运算元,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麻姑仙坛记》中的横画,均取斜势,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笔处多见方笔,收笔时则以圆笔藏锋为主 。其横画并无《勤礼碑》那样强烈的粗细对比,而以相近的笔画精心排列,显得沉稳、端庄 。如果有几个横画并列一字中,也无《勤礼碑》中左尖、右尖之变化,—任粗细如一,更显挺拔雄健、古朴凝重 。该碑中横画的变化多见于行笔过程中,书写时,笔锋稍有抖动,不是—滑而过、平铺直叙,需略带些“屋漏痕”之意 。其粗细变化莫测,韵味无穷,忽而左边粗,忽而右边粗,忽而中间粗,运笔熟中带生 。多横的字,其横画上下间距均匀,左右参差不齐,长短配合,在变化中体现生动自然 。右图中,“十”字长横用分法行笔,笔毫平铺,万毫齐力,故笔画显得很精劲;“手”字下横起笔重而粗,收笔圆而较轻,与中间短横形成明显对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横画较多,但它们却极尽变化,无一笔雷同,兼用篆籀、古隶笔法人楷,故其笔画显得质重遒厚 。总的来说,《麻姑仙坛记》中横画的起笔较慢,在运笔时速度比起笔适当快些,以便产生力度,藏锋收笔稍慢,以避轻飘板滞 。这些都是在临写该碑时要注意的问题 。3.竖画竖画在汉字结构中起支柱作用 。古人云:“竖如万岁枯藤 。”因此,竖在结字中占重要位置 。《麻姑仙坛记》中的竖画,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因此笔法、笔势也不尽相同:如处于字的左边,则向左弯曲;如处于字的右边,则一般向右弯曲,以取得外拓之势 。如右图中“山”字的竖画微向左靠,其形状则微微向左弯曲 。右图中的“川”字,中间竖为垂露竖,起笔重按,中锋向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笔则为悬针竖,用笔健挺浑厚,两竖与竖撇并立,使该字有顶天立地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