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习俗 赏月


中国传统习俗 赏月

文章插图
赏月(中国传统习俗)【中国传统习俗 赏月】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着名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
基本介绍中文名:赏月
外文名:Admire the full moon
属于:中国传统习俗
时间:农曆8月15
节日:中秋
风俗介绍“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旧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日本又叫做“十五夜”,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中秋赏月由来已久,大约在日本的奈良~平安年代(公元710~1191年,中国唐、宋朝时期)作为中国的宫廷行事流传到了日本 。过去,在中秋节一个月之后的旧曆9月13日,还有“十三夜”、“后之月”的庆典活动 。有这幺一种说法,赏月应当赏两回,不能只赏一次 。当然“十三夜”的风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国没有 。赏月是依据“旧曆”进行的仪式,而“旧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曆,与现代的日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风俗来历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鬆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乾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
中国传统习俗 赏月

文章插图
赏月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 。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 。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 。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由来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 。后来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崑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夫妻俩恩恩爱爱 。一天,后羿到崑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上天成仙 。然后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檯的百宝匣,不料被奸诈刁钻的蓬蒙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