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刚刚结束,在语文科目的新高考Ⅰ卷中,有两道题目选用了著名诗人于坚的《建水记》 。一时间,这个拥有1200年历史的滇南小城又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
建水双龙桥风光 刘家有 摄
在于坚笔下,建水是古风雅韵和市井气息并存的一片诗意栖居地 。他在《建水记》中写道:“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多次来建水,小住,长住,我目睹了它的犹豫、变化和坚定不移 。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 。”
于坚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正是建水在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千年时光中,建水在坚守着什么,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或许等你真正走进建水临安古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巷里,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
生活气息浓郁的“活态”古城《建水记》开篇写到,2015年冬天,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 。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建水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
1200年的建城历史,为建水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 。临安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城池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形态,有元、明、清各代古建筑近百座,古桥50余座,现有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505处,若再算上藏在小巷中、乡村里的大小古民居,则数之不尽 。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是滇南文物大县 。
“建水的‘古’,不止是建筑形态,还有人的生活状态 。”南京游客赖昌明有过许多游古城的经历,初次到建水时,他便敏锐地感受了建水的不同之处 。
在临安古城内的卷硐街,一座百年老宅静静地立在时光里,主人李志伟为其取名“静庐” 。老宅正堂檐下高悬着一块牌匾,上书“善与人同” 。院里敞开的厅室中摆放着一张大桌,笔墨纸砚端放其上,茶室的博古架上陈设着许多小巧精致、造型生动的紫陶工艺品,都是李志伟自己做的 。于坚到访建水时,曾在此小住 。
这样的古民居犹如群星,散落在建水的阡陌街巷里 。每一座古宅都在用自己的故事给予这座小城历史的厚重感,而每一座宅子里生活的人则用建水浓厚的人文气息,续写着古城临安的故事 。
每天清晨,人们和古城一起醒来,老人们在老街上慢悠悠地遛着弯;孩子们穿过小巷,奔跑在上学路上;挑着扁担的居民来到古井前,打上满满一桶清澈的井水;商贩们已经做好了营业准备,有的骑上车去摆摊,有的拉开沉重的木门,开始了第一声吆喝;朱家花园门口,银发老奶奶所卖的“搅搅糖”是所有孩子童年的最爱……古城的生活,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让建水成为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
这个“活”字,正是临安古城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 。
古城保护的“临安模式”1994年,建水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更好地保护古城,建水县制定了“保护古城,开辟新区,古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城市发展战略 。政府行政单位带头迁至新区,古城内的医院、学校等也从文物保护建筑中迁出 。
199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并相继推出《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建水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恢复实施办法》等系列配套管理措施 。古城保护工作开始在法治框架下稳步推进 。
建水县古城保护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邹春介绍,在古城保护开发中,建水创新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谁建谁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古城风貌保护恢复开发模式,明确了“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原则 。同时,古城保护恢复坚持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一律修旧如旧;凡是历史文化街区,一律保持原有街巷尺度和铺装风格;凡是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和进行外立面改造的“三个凡是”原则,促进古城保护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街区传统风貌保护恢复取得显著效果,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临安模式” 。
- 世界末日哪一天
- 茶颜悦色
- 打雷和闪电哪个先发生
- 剔骨之刑是什么刑法,把人活生生地剥皮剔骨
- 成吉思汗对待问题妻子和疑似非亲生子的胸怀
- 夏姬生得国色天香艳若桃李,看看她的风流秘史
- 大清朝历史上的哪位皇帝的生母竟是自身亡的?
- 古人爱逆袭李世民被骂昏君海瑞用生命打土豪
- 贵阳月子中心
- 张京坤突破人类极限!今天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日,两名青岛挑战者备受瞩目 极限生存吉尼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