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 五 )


宣武区

文章插图
宣武区地图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清朝经历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为宣南的士人文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而且,在宣南的土地上,士人文化有着代代相传的血脉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上馈赠了宣南地区许多文化优势与特权 。这里的历史是独特的,这里的文化是有代表性的 。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历史缩影,发出令人眩目的光彩 。宣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片永远开掘不完的历史文化宝藏 。三、宣南文化的影响清朝的京师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因此宣南文化在京城以至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宣南文化是京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京师文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宣南文化以其耳熟能详的旧事,千古绝唱的作品,以及着名历史人物和故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因此,宣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久远的影响力,它为之后的“戊戌变法”提供了足够的政治营养,同时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与优良传统 。这个传统自然对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不仅培养了运动骨干,而且树立了不屈的斗争精神 。宣南地区也因此成为培养革命仁人志士的政治摇篮 。四、宣南文化的综述宣南文化是一部厚重丰满的大书,宣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产生了现今宣武区宣武门外迤南,也就是被世人常说的宣南一带 。众所周知,明清是形成北京文化的重要时期,当以皇城中心的内城为宫廷文化的集中地时,处于外城的宣南正日益成为士人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清初时许多大学者,大文学家住地宣南一带,其中包括孙承泽、吴梅村、王渔洋、纪晓岚,清中叶的黄景仁、张船山,清末的李慈铭、林琴南等等 。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天下文人齐聚京城,《四库全书》总撰修官、副总撰修官及撰修等,如纪晓岚、程晋芳等大多在宣南居住,他们以琉璃厂书肆为中心交换书籍,研讨学问,形成了以士人文化为代表的宣南文化内涵 。伴随着宣南文化的兴起,各种商业、娱乐业应运而生,宣南大栅栏、天桥等地也因之而每繁荣;在宣南由外省住京官员及商家等建立起来的会馆,不仅把众多进京举子、商贾引到宣武区,也把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带到了宣南,融入了宣南 。使宣南文化逐渐繁衍,集儒雅、华丽、浪漫、通俗于一身,其文化特点体现为九大文化系列,即:以各地在京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着名文人学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民间诸神为内容的坛庙文化;以大栅栏老字号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鲁菜和回民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回族文化 。宣南文化表现了京味文化的全部内涵,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民族气息,又体现出其独特的品格,是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宣南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可以说,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精粹,具有如下几个显着特点 。宣南文化的开放性宣南文化的先进性宣南文化的创造性宣南文化的政治性宣南文化的平民性宣南文化源远流长,是北京文化的精华 。对于宣南文化优势的开发利用,宣武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北京大观园的红楼文化、湖广会馆的戏曲文化、天桥乐茶园的老北京平民文化、大栅栏的老字号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都得到了合理开展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为了调查研究,宣武区委、区政府组织了许多专家学者参与宣南文化课题中来,出版了不少专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宝贵经验 。撤销事件2010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批覆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合併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範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範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原因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 。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併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併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併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 。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 。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以更高的标準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範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