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文章插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範围 。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研究的核心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视域,聚焦于“学”与“教” 。当然,“教”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情境,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情境 。(2)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实际上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域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二是根据学情和学习规律,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研究“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 。(4)从“学”与“教”两方面回答从课堂教学的视野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质的促进策略 。
基本介绍中文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外文名:Psycholog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概念含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範围 。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研究的核心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视域,聚焦于“学”与“教” 。当然,“教”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情境,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情境 。(2)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实际上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域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二是根据学情和学习规律,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研究“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4)从“学”与“教”两方面回答从课堂教学的视野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质的促进策略 。学科基础第一,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德育、美育、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专门探讨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该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也必然会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 。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质 。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 。这都必须落脚于準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认识到开展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相关档案中明确要求设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 。其次,目前中国小都普遍设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则普遍设定系列课程 。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再次,为了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不少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展开了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 。这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避免课堂教学空洞地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的教育 。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学科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核心的任务在于揭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与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其研究範畴限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 。通过揭示在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增强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能力 。同时,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通过揭示符合心理素质特点的教学规律,增强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 。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分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 。一般来说,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主要立足于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学”与“教”分布在同一时空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分析教学活动,其实也是在分析学习活动 。从构成要素来说,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就是探究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徵(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教案的设计等)、教学媒体(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係等)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从教学过程来说,“学”和“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 。当然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反思过程 。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反思过程 。当然,一节课绝不是单单由教学要素或教学过程组成的,还需要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具体划分为对教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对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关关係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係(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根植于研究的对象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明确几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而展开 。其次,考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 。再次,揭示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离不开对学与教主体的研究 。具体来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这是构建心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最基本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理论问题 。除了包含对人性、教育本质乃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的依据 。其次是学科理论 。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内涵、研究範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科学学问题 。再次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心理学理论问题,比如,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应该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而展开 。这至少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与教师心理 。在学习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质的学习实质、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教学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要素的设计与安排等;在学生与教师心理方面,则主要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态度的转变、价值的塑造以及自我意思的培养,探究教师教学胜任能力及其成长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係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是这两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繫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係上,儘管这两个学科都是为了健全、提升、最佳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但两者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局限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任务;无论是教育学取向,还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于有哪些途径、方法以及实施哪些教育内容可以实现这一任务 。课程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係上,儘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关注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但是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则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领域(包括学科渗透教学),解决在把握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课堂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学”与“教”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 。同时,鑒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的研究现状)的需要,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以重新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