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三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古蹟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是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区 。这里建有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恩施土司城恩施龙鳞宫恩施龙鳞宫是国家AAA级景区,属地文景观类洞穴风景区,龙麟宫俗称“出水洞”,属水旱兼备洞穴景观,由水洞、乾洞和迷津洞组成,洞长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峡”长500多米,乾洞和迷津洞长1800多米 。洞穴雄奇神秀、水陆兼备 。洞内平均高度50米,宽30米 。洞中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平均温度20℃ 。龙麟宫的一坛、二府、三峡、九龙、十三厅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处景点分布在水洞“小三峡”、乾洞和迷津洞中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恩施龙鳞宫梭布垭石林梭布垭石林是国家AAAA级景区,因地质岩溶现象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以石林为主的地文景观类风景区 。梭布是土家语三个的意思,梭布垭即三个垭 。景区平均海拔9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被誉为“戴冠石林”、“天然氧吧”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梭布垭石林巴东神农溪巴东神农溪是国家AAAAA级景区,属典型的水域风光类生态旅游风景区,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南向北,沿途接纳17条支流 。神农溪有千古之谜——古巴人“悬棺”和岩棺葬群,古栈道遗痕依稀可见,沿途可探寻古巴人的足迹 。碗豆角木扁舟是神农溪保存千年的原始交通运输工具,土家縴夫是古巴人縴夫的活化石,是土家民族文化和縴夫文化的结合 。巴东神农溪利川腾龙洞利川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以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与旱洞相连,主洞与支洞互通,洞口垂直高度74米,宽64米,洞长52.5公里,专家认为该洞穴系世界特级溶洞之一,位居世界第七,亚洲第一 。2005年10月,腾龙洞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利川腾龙洞唐崖土司城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鹹丰县唐崖镇,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17世纪—18世纪初),占地规模约80公顷,为土家族唐崖覃氏土司治所 。唐崖土司历史上大多为安抚司、长官司等,属等级较低的土司,管辖周围约600平方公里的领地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文章插图
历史文化风俗居住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 。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 。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 。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 。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 。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 。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 。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 。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 。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 。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衣着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 。”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 。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 。也有穿“琵琶襟”的 。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 。妇女一般不缠足 。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 。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 。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 。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为上装无领斜襟、袖大而短、衣长至膝,即所为“前遮羞、后遮沟”、有颜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边均为花边,下装有裤和裙两种,裤脚大而短,镶有花边,裙带子多为甚密的摺裙,裙长至踝,内着长裤 。男装,老人无领,右斜襟,喜扎腰带,青年则多穿对襟,7扣或9扣,袖长而口小,男女多包头,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 。头巾较长,常包成大盘 。男女均扎绑腿 。女性更多戴金银手饰,项圈等 。饮食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鹹辣风格 。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乾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 。喜腥膻,好饮酒 。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 。喝酒用土碗豪饮 。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 。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 。”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 。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民歌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 。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歌1.《黄四姐》:至今已传唱150多年,起源于建始县三里乡 。是在恩施州广泛流传的土家族民歌经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 。2、《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3、《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乾姊乾妹捨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乾姊乾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乾姊乾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乾姊乾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4、《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5、《六口茶》,是恩施土苗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及其嚮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礼节 。一口一问,一口一答,浓香酽醇,似娇音缠绵;香甜不腻,似情人香吻;清爽神怡,似弦歌绕樑 。岁月悠然,万种风情;洗涤昏寐,婀娜摇曳 。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喝完六口茶,经得茶娱道,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这“六口茶”,在湖北土苗山寨,实际上寓含着:“亲切欢迎,友谊长存”之意 。舞蹈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 。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迴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 。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 。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 。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出 。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体 。唱腔音乐丰富多彩 。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风俗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 。其主要特徵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 。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 。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 。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 。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 。(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着名人物秦国镛: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校长城市荣誉2018年2月14日,恩施入围2018年国际候鸟养生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