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理想主义,一生仕途毁于不现实( 二 )


然而,上述政绩并没有帮助孔子大展宏图,由于孔子一心想用周礼治理国家,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所以反而摧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孔子为了彻底贯彻他的治国理念,向当时实际掌握鲁国政权的皇族三桓建议拆除都城,还权威于国君,不料却遭到三桓的猛烈攻击 。此后,三桓就处处为难、排挤孔子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在他55岁那年,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国之游 。十多年中,孔子路经卫、曹、宋、郑、陈、楚,足迹几乎遍及中原各诸侯国,期间受尽了苦难、艰险与凌辱 。而他所强调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君王们不是以沽博爱贤之名对其敬而不用,就是受臣子反对 。而孔子也多次受到生命的威胁 。例如在宋国,他受到实际掌握权力的大臣桓魋的诋毁,差点掉了脑袋 。《论语》里有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说的就是这段经历 。
网络配图
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因此,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流浪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家乡 。那一年孔子已68岁 。这几年流离他乡的人生阅历,使孔子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鲁国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于是,孔子本着尽人事安天命的态度,本着传承古代政治理想的使命和信念,决定在晚年专心于教授门徒、着书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