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大都市|俞力:数字化管理是上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上海世博会四个历史之最( 二 )


澎湃新闻:在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层级组成?
俞力:博物馆信息化其实有三块组成 。在上海博物馆的新馆建设中,已经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建筑语言的信息化,那就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建设 。在整个建筑的过程中,它通过计算机建模做成数字化模型 。相关工作完成后,建筑过程中的任何管线和设计,都可以由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来进行量化调整 。
要把整个博物馆构建成全面信息化的透明场馆,还得继续深入 。第二个支撑部分,用一个新的名词,叫EIM(exhibi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这个系统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是没有人做的,有的也只是一个展厅、一个区域 。这是第二个层级,决定了博物馆最核心的业务功能,就是文物 。
围绕物件,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那么它们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再包装、再创作,就可以得到统一开发,不需要每一个人按部门来进行划分,对一个物件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而分割成不同任务进行完成 。
【博物馆与大都市|俞力:数字化管理是上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上海世博会四个历史之最】博物馆有着三大空间,一个是核心空间,就是展示内容的空间;第二个就是功能空间,为这些展示内容而服务,包括办公人员、机械设备等;第三个空间就是公共空间 。这三大空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空间体系 。这个空间体系是需要统筹管理的,进出馆多少人,在馆人数等,这个如果是有信息化工具来完成,那就可以完全是量化和可控的,我也用一个新词来称呼它,叫MIM(museu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这样的话就是三个层级,BIM、EIM、MIM,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信息化框架,对博物馆整个的建设和管理,包括以后的拓展运维,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
澎湃新闻:回首当年的世博会,在博物馆信息化方面有过怎样的尝试?
俞力:世博会已经过去13年了,当年的盛况盛景还历历在目,可以说世博会的成功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当时关于信息化的思考,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讨论得这么宽泛、细致,主要是消防、安保等各个条线上的信息化 。
现在的思考和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但是有一些理念也起源于当时 。当年我在世博会承担城市未来馆的管理时,就采用了信息化的理念来设计我的管理运营手册,其中的两个理念,我觉得至今为止,还是支撑我如何去拓展信息化概念的基础 。一个叫GPS,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另一个系统叫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 。
GIS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同一个坐标点上,可以有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的功能 。这样就会把这个信息化工程做得非常便于使用和非常正确 。
在两个G的理念上,我拓展衍生了BIM、EIM、MIM这套概念 。当年我在负责城市未来馆的管理过程中,就用这样的理论雏形,把所有展陈,从空间上把它切分成四百多个部件,并进行编号 。
举一个展项分析,如果发生问题划分下来就四类:日常开启关闭,软件维修、维护保养、硬件维修,当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向上对应到它发生的部件,再明确发生的类型,同时根据事件的类别,对应到不同的处置方法,派出不同的小组 。
以投影仪为例,当它发生蓝屏死机后,通过信息化定位,比如在A区的第三展柜,我们就可以派出软件技术小组前去解决 。
澎湃新闻:现在各行各业其实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数字化,那么对展馆、博物馆而言,在信息化方面有哪些自身特点,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俞力:博物馆从属于文化艺术行业,它们的产出是非标准化的,也就是我们无法进行复制、仿照 。如果可以工业化生产,那就叫产品,而不是作品,博物馆展出的都是作品 。要把作品放到信息化的语言体系里,有一个转换语言的尝试过程,这条路需要我们探索,也是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