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婚


俄罗斯族婚

文章插图
俄罗斯族婚【俄罗斯族婚】长期居住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是在 18 世纪后从沙皇俄国迁来的移民,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 。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男女青年一向是自由恋爱成婚,有“正娶”、“窃娶”之说 。“正娶”,是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方式结识后,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双方情投意合,愿结终身伴侣,而后男方择期迎娶 。“窃娶”,是男女双方经过热恋订下终身,婚时男方偷偷驾车或骑马到女方家把新娘抱到车上或雪橇上风驰电掣般地“偷娶”而归 。
基本介绍中文名:俄罗斯族婚
新郎新娘:要行3次跪拜礼和亲吻3次
国家:俄罗斯
世纪:18 世纪
嫁娶方式正娶“正娶”,是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方式结识后,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双方情投意合,愿结终身伴侣,而后男方择期迎娶 。信奉东正教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 。婚礼的仪式非常隆重,到教堂去时必须是男女携手而入 。新郎穿西装,新娘头戴花冠,身着白色礼服,面向圣像站立,各将一枚戒指放在桌上 。主礼牧师询明男女双方确愿结为夫妻后,诵念经文,宣布婚事是“上帝配合,人不可分开”,然后握住新郎的手,新郎握住新娘的手,绕桌三周,交换戒指,礼毕合卺 。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要行3次跪拜礼和亲吻3次,最后在大家的祝福中离开教堂 。婚后第3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準备酒菜,邀请婆家的人和亲友前来做客 。以后,新娘就住在婆家,成为丈夫家庭中的一员,但也有入赘的情况,这主要是俄罗斯族以前的婚俗 。现在,俄罗斯族青年摈弃了媒人说媒等旧习俗 。由于年青人多不信教,婚礼也不在教堂举行了,但仍保留着婚俗方面的鲜明特点 。50年代末,东正教堂关闭前,俄罗斯族婚礼均採取此种形式 。70年代以后,俄罗斯族男青年若娶外村姑娘,在清晨领上娶亲队伍(冬乘雪橇,夏坐马车或汽车),一路奏乐,热闹非凡 。到新娘家,新郎先拜见岳父岳母,送上礼酒,吃顿丰盛的饭菜,恭听老人的一番嘱咐,而后娶亲队伍拉上新娘、伴娘及送亲人、简单的嫁妆返程 。新娘临行前要跪在一件铺在地上的皮袄上(这象徵婚后生活兴旺),接受父母的祝福 。到男方家,长桌早已摆上酒菜,亲朋好友向新郎新娘祝贺,老人亦表示祝福 。新郎新娘交换戒指后,宾主便在一起开怀畅饮 。席间,当有人提议乾杯时,来宾中总有人装作沾唇后难以喝下的姿态,并连连叫喊“苦哇!”随即也有人叫“苦”不迭,这时新郎新娘便相偎热吻一番,来宾们才高高兴兴地一饮而尽 。此谓“来宾举杯连连叫苦,实为祝福新人甜蜜” 。在举杯豪饮,人们酒兴方浓时,乡土歌手和乐师们自发地纷纷当场献艺助兴,把婚宴推向高潮 。而后撤去菜餚,摆上精美可口的自製麵包、糕点 。酒足饭饱,宾主翩翩起舞,尽欢而散 。
俄罗斯族婚

文章插图
窃娶“窃娶”,是俄罗斯人较古老的婚俗,娶期多在冬天 。即男女双方经过热恋订下终身,之后男女自定婚期(男方家庭知道,且有準备),不通知女方家长,婚时男方偷偷驾车或骑马到女方家把新娘抱到车上或雪橇上风驰电掣般地“偷娶”而归 。女方家长“发觉”,便组织亲朋“追赶”一程了事 。此种迎娶习俗,新中国成立之后已不多见,50年代后基本消失 。历史溯源俄罗斯族严格禁止叔伯姑表兄妹等近亲结婚,他们主要通过自由恋爱结合,有包办婚姻,但不占主导地位 。媒人说亲和订婚仪式还是不可缺少的 。媒人说亲时,要带一个撒了盐的麵包 。若是姑娘和她的父母同意,姑娘就亲手把麵包切开请大家分尝 。然后男方家举行个简单的订婚仪式,商定好结婚日期 。俄罗斯族不要彩礼,男家只需要準备一些结婚的必需物品 。请客费用男女家各自筹备,但陪嫁比较讲究 。夫妻制度俄罗斯族人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是家长,掌管家庭经济 。子女长大结婚以后,另立门户,独立生活 。父母死亡,遗产由儿女共分 。东正教是禁止离婚的,俄罗斯族人受东正教的影响,一般很少离婚 。俄罗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组成 。女人结婚后,一般随夫姓,也有男的随女姓或双方都不变姓的 。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称呼未成年人 。对成年人通常称本名和父名,对平辈亲各或晚辈,可直呼其名;朋友间在非正式场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