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农


当代神农

文章插图
当代神农《当代神农袁隆平》描述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都写得有声有色,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
【当代神农】文章讲述了他从1964年到1975年这10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 。文章从四个方面表现了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
基本介绍书名:当代神农袁隆平
作者:祁淑英
ISBN:9787510051784
页数:210
定价:22.00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4
装帧:平装
副标题:袁隆平
内容介绍我们从祁淑英的《当代神农袁隆平》中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袁隆平 。作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都写得有声有色,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引语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草和庄稼长在一起,人们分不清什幺能吃,什幺不能吃 。神农氏——我们的祖先炎帝来到了人间 。他造了一条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长的各种树木花草都赶到大地一边,然后自己挨个挨个地尝,选出了人们可以吃的高粱、穀子、豆子和稻穀等五穀杂粮 。后来他又发明了耒、耜,告诉人们如何耕种 。神农氏的子孙,从此得以生存延续 。神农氏然而,神农氏只解决了什幺东西能吃的问题,并没能解决给人们更多可以吃的东西的问题 。当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时候,又遇到灾害,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 。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粮食,粮食,有什幺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他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一个黄色的小笔记本上,袁隆平记下了这个奇妙构想 。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製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饑荒恶魔 。他借书买书,读书抄书 。他学习英语、俄语,用这些语言工具了解国外科技的新成就,丰富他那扎实的专业知识 。他,开始了前无古人的科学实验 。中华大地正在孕育着一个当代的“神农氏” 。二世界上的水稻种植,曾由高秆品种改良为矮秆品种,亩产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国际上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水稻杂交,又将比常规品种增产20%~50%,国际上认为这将是第二次绿色革命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 。外国许多有过这种构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袁隆平认为,经典理论没有实验根据,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发现过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在反覆研究的基础上,袁隆平展开了科学想像的翅膀,希望大面积培育出杂交水稻 。他的想法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逕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实来回答人们的疑问 。三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第一步: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要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 。这时水稻扬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稻海之中 。他捲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 。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颳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 。他找啊,找啊!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蹤 。连续十几天烈日的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 。袁隆平跑遍了半箇中国 。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把这株稻子取名为“野败” 。国际上叫它“WA” 。袁隆平,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四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 。“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所有搞实验的坛坛钵钵都被砸烂 。稻苗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 。面对着这种惨状,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彻底完了……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笃!笃!笃!”突然有人敲门 。袁隆平连鞋都来不及穿,赶快开门 。进来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 。“你们半夜来找我,有什幺事吗?”袁隆平惊问 。李必湖说:“老师,我们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钵稻苗呢!”“啊,藏在哪里?”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华奇说:“在阴水沟里 。”“快走,带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从那以后,不论是晨曦初露,还是日落黄昏;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霏霏,袁隆平都时刻守护在试验田边,精心培育 。命运,总是朝敢于向他挑战的人微笑 。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 。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郁郁葱葱的杂交稻,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 。从1976年到1989年,累计推广杂交稻7.6亿多亩,增产稻穀2亿吨 。在当今的中国,有60%的水稻产量,源于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 。世界震惊了!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结出了丰硕之果,它们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30%,最高的增产5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占全世界水稻总产量的20%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