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啰咚


啰啰咚

文章插图
啰啰咚“啰啰咚是湖北省的地方传统民乐 。属于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 。"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 。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 。
【啰啰咚】2008年6月7日,湖北省监利县申报的“”啰啰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589Ⅱ-90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啰啰咚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单位:湖北省监利县
遗产类型:传统音乐
遗产序号:589 Ⅱ-90
历史渊源“啰啰咚”流传于监利境内的插秧号子“啰啰咚”起源于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被迫帮地主家放牛,一天他和一班小伙伴把牛赶到放牛场,便和他们在坟莹地里“打仗” 。牛无人看管,闯进地主家的一块秧苗地饱餐了一顿 。朱元璋发现时,秧苗已被牛吃掉了一半 。他怕地主打骂,便带着几个小伙伴把剩下的秧苗拔起来,再一蔸一蔸地插在田里 。当时农民种稻子都是撒播,叫做“撒谷” 。秋收时,朱元璋和小伙伴们插秧田的收成比撒播的高出一倍多,农民纷纷仿效,于是有了插秧的农活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均田地,减税赋,修水利,兴教育,使耕者有其田,国泰民安 。朱元璋还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一次,他来到监利农村访问农民疾苦,见农民们正在田里播秧,十分高兴,当场奖励了他们,农民十分感激这位圣明皇帝,便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讚歌:“唱起大明朝,君王多有道,官清明安子孙孝,妻贤夫祸少” 。其余的人接腔:“都啊乐,乐耶铁,乐吔吔乐多啊,啰啰里咚啊 。”后来农民觉得插秧时唱歌不仅能表达内心的心情,而且能振作精神,驱除疲劳,于是一直传唱至今,成为全国产粮大县监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啰咚”艺术特色"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南地区的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和湘鄂方言的过渡地段,开口呼的音节占所有音节的一半 。在民歌音调中监南和洪湖东,这是鄂中、鄂东南、湖南冻庭几种语言音调的汇合之处,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歌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较複杂的多段体结构 。监利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新颖别致,此起彼落,博採口语,妙趣横生 。构成了"啰啰咚"歌词的艺术特色 。"啰啰咚"在音乐上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区山歌风的特点:行一般以四、五度跳进为其特徵;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 。传承价值"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地方传统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有"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 。"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地方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传承保护为了保护“啰啰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监利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将啰啰咚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监利县于2012年组织了“啰啰咚暨监利民歌大赛”,30多个代表队1000多名演员参赛,县非遗保护中心还在朱河等20多个乡镇场挂牌成立了“啰啰咚传习所”,仅朱河就先后开展了10多次传习活动,培养了朱正洪、王艳芳等一大批啰啰咚传承人 。朱河文化站还请啰啰咚第二十一代传人朱思立,收集整理了100多首啰啰咚和监利民歌,整理成册,作为资料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