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九日

折桂令·九日【折桂令·九日】《折桂令·九日》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 。此曲描写的是作者重阳节郊游时 , 看着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 , 作者深感人生迟暮 , 难以再有作为;而每每回首往事 , 记忆深处的景象 , 如同眼前的秋景一样 , 只有一抹斜阳和数只寒鸦点缀着苍凉的天空 , 别的什幺也看不到了;表达了作者暮年的愁怀 。全曲情景交融 , 意境幽远 , 为作者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折桂令·九日
创作年代:元代
作品体裁:散曲
作者:张可久
作品出处:《张小山北曲联乐府》
宫调:双调
曲牌:折桂令
作品原文【双调】折桂令①·九日②对青山强整乌纱③ 。归雁横秋 , 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④ , 金杯错落 , 玉手琵琶⑤ 。人老去西风白髮 , 蝶愁来明日黄花⑥ 。回首天涯 , 一抹斜阳 , 数点寒鸦⑦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①折桂令:曲牌名 , 属北曲双调 。②九日:即农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强整乌纱:乌纱 , 帽子 。化用孟嘉重九登高、龙山落帽的典故 。④翠袖:代指歌女 。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股勤捧玉钟 , 当年拚却醉颜红 。”⑤玉手琵琶:指歌女弹琵琶助酒兴 。⑥“蝶愁”一句出自于苏轼的“相逢不用忙归去 , 明日黄花蝶也愁” , 此处“蝶愁”即人愁 , 照应着前文的“倦客” , “黄花”即菊花 , 映衬着曲题 。⑦“一抹”二句:代用秦观《满庭芳》:“斜阳外 , 寒鸦数点 , 流水绕孤村 。”一抹:一道 。白话译文勉强整理乌纱帽打起精神登山 。回归的大雁横穿飞过秋季的天空 , 在外漂泊困顿疲倦的游子思念起了家乡 。回想那些歌女们殷勤劝酒 , 大家频频举起酒杯 , 玉手拨弄着琵琶的场景 。西风萧瑟人已逐渐衰老长出满头白髮 , 蝴蝶愁飞明日黄花 。转过身来回看那茫茫天涯 , 只见一抹斜阳 , 几只飞远的寒鸦 。创作背景这首曲子是诗人登高游览时所作 。眼见这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 , 作者不禁触景生情 , 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 写下了这首抒发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情怀的曲子 。此曲作于作者再任崑山幕僚时 , 时为至正九年(1349)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对青山强整乌纱 , 归雁横秋 , 倦客思家” , 作者面对着青山 , 勉强整理一下自己的官帽 , 看着大雁回归 , 多年漂泊在外的诗人不禁触景生情 ,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首句中“青山”二字即指代归隐 , 面对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 诗人联想到自己奔波的一生 , 大雁尚有归期 , 而自己却多年客居他乡 。作者明着是写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实则表达的仍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 。这三句既写景 , 又有情 , 情景交融 , 一个“横”、一个“倦”字充分地表达了萧瑟秋天诗人的倦息之情 。“翠袖殷勤 , 金杯错落 , 玉手琵琶” , 作者开始转向回忆官场的生活 , 曾经有美人款款招待 , 莺歌燕舞 , 宾主间频频举杯 , 听着那歌女弹奏美妙的乐曲 。作者用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 , 採用以点带面的描写手法 , 以小见大 , 看似是美好的回忆 , 实则这正是作者所厌倦的官场狂欢 , 他对此无半点留恋之情 。“人老去西风白髮 , 蝶愁来明日黄花” , 诗人已至暮年 , 白髮飘飘 , 恐怕也再无精力在官场中斡旋 , 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归宿了 。“回首天涯 , 一抹斜阳 , 数点寒鸦” , 诗人又转而描写眼前景 , 他向那遥远的天际望去 , 只见一抹残阳西下 , 几只寒鸦在空中远远地飞去 。“寒鸦”曾多次出现在张可久的曲子中 , 用来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 , 此处再次塑造这样一种情境 , 更添惆怅之意 , 而他自己的经历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样悽惨、悲凉 。这几句中 , 诗人再次将自己的经历与景物融为一体 。此曲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作出这种选择的无奈与矛盾 。整首曲子语言清秀明丽 , 对仗工整 , 音韵和谐 , 极具艺术表现力 。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 , 如“青山”“寒鸦”“夕阳” , 实为写景 , 但这景中均寄託着作者的惆怅之情 。名家点评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善于化用前人故事和名句人曲 , 而又如盐溶水 , 不露痕迹 , 是此曲最突出的一大特色 。此外篇法上 , 在悲情悲景中插入一段乐情乐景作为反衬 , 使之“倍增其哀乐” , 也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元曲鉴赏辞典》)作者简介张可久(约1270—1350) , 宇小山 , 浙江庆原路人(浙江宁波鄞县) , 元朝散曲家、剧作家 , 与乔吉并称“双壁” , 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张可久是元曲作家中作品最多者 , 数量之冠 , 传世、保存小令作品800余首 。他的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