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期官职 太子太师


中国封建时期官职 太子太师

文章插图
太子太师(中国封建时期官职)【中国封建时期官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古代官职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 。多为虚衔无实职 。在历代史书官职志中,早见于旧唐书“东宫置三师、三少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宋代未设东宫三师,元代复置但不常有 。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清代承袭明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
基本介绍中文名:太子太师
简介:中国封建时期官职
用途:追赠死去的重臣
性质:虚衔无实职
基本简介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西晋始置 。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 。多为虚衔无实职 。主要是追赠死去的重臣 。着名的太子太师有姜太公,董卓,颜真卿,庞籍,李时,严嵩 。
中国封建时期官职 太子太师

文章插图
唐太宗在历代史书官职志中,早见于旧唐书“东宫置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宋代未设东宫三师,元代复置但不常有 。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清代承袭明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汉、魏东宫师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 。晋武帝鹹宁中,备六傅之职,加置太师、少师、太保、少保 。因避司马师讳,太师缺笔作太帅 。南朝不置,北魏复置,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东宫三太,正二品 。北齐沿置,称三师,掌师範训导,辅翊皇太子 。隋、唐沿置,隋为正二品,唐为从一品,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加官,只授给宰相相官未至僕射者与致仕的枢密使,实非东宫官 。辽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师、太少 。元不常置 。明初以朝臣兼东宫师傅 。成祖后,太子三师、三少只用为兼官、加官、赠官 。清同明制 。官职由来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 。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 。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 。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 。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 。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 。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 。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为现代的“军衔”,并非实职 。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等因军功彪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 。官职终结到了清代雍正朝目睹了康熙废立太子和诸皇子争储斗争的雍正,深知建储一事如不妥善解决,清朝政权将永无宁日 。因此,他在登基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 。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选已定,但不公开其名,只将其名写于密诏;密诏一式两份,一份带在身边,一份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间宝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会同廷臣核看两份密诏,并拥戴密诏内所定皇子为皇帝 。“秘密建储”是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个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 。扩大了选任範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争权过程中的骨肉相残,有利于皇族内部的稳定,以更好地管理家天下 。这种立储方式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建储家法” 。乾隆、嘉庆、道光三帝皆因循其则 。但是鹹丰皇帝死的时候,其子尚幼,故仍然採取了“临终託孤”的办法;载淳(同治)、载湉(光绪)二帝均无子嗣,无储可立;溥仪(宣统)也是慈禧临终指定的 。未及亲政,清朝就覆亡了,因此,从鹹丰起,“秘密建储”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相关区别太子少傅官名 。古代帝王的辅佐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 。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 。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无定员,无专授 。”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从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 。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辅导太子的宫官 。春秋时齐国设定 。齐灵公以高厚为太子牙的“傅”,夙沙卫为“少傅” 。见《左传·襄公十九年》 。西汉时宫官设太子大傅、太子少傅 。太子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 。秦朝时期被废止 。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 。以后各朝代都有设定,但多为虚衔 。朝鲜高丽时代亦设有太傅,朝鲜王朝改称大傅 。太子太保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 。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 。后以陕(今河南三门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史记·燕世家》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 。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 。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 。史载殷王太甲以伊尹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为太保 。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少保官名 。(1)指太子少保 。辅导太子的宫官 。西晋后,历代多有沿置 。(2)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少师周代置,为三公的辅官,后逐渐成为虚衔,用于加封重臣 。从一品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