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建筑


闽南红砖建筑

文章插图
闽南红砖建筑闽南话把房子叫厝 。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 。
【闽南红砖建筑】壮丽的闽南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厦、漳、泉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 。红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体系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樑画栋皇宫式 。”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 。
基本介绍中文名:闽南红砖建筑
外文名:Red brick construction in South Fujian
地理区域:福建、台湾
简介在台湾、厦门、泉州、漳州长大的人,都对红砖非常亲切 。自家的屋顶、外墙、小巷的地板,到处都是红砖 。。泉州蔡厝古民居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外墙,除了整面墙用红砖砌起外,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 。其次是铺地板的红砖 。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 。以往有钱人家的红地砖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 。再次是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又称为阴阳瓦)、望瓦、筒瓦 。一般居民使用板瓦和望瓦,只有宗祠、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建筑才使用筒瓦 。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历史古街建筑,芗城区的历史古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筑 。漳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贵人家的祖屋大厝,建筑多是富丽堂皇 。这些建筑都是漳州红砖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如芗城区的蔡竹禅故居、湘桥古厝、龙海的杨厝、南靖的德远堂等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福建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作为福建土楼、土堡、红砖、灰砖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红砖古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在福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借鉴福建土楼成功申遗的经验,2017今年3月,闽南红砖建筑联袂“申遗”工作也有了实质进展 。据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介绍,国家文物局目前已将“闽南红砖聚落”列入预备名录 。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 。2010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部门等机构,在泉州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保护与传承论坛,海峡两岸8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并达成共同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的共识 。
闽南红砖建筑

文章插图
泉州蔡厝古民居建筑特色红砖白石双坡曲黄金良在其着作《泉州民居》中认为,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强烈的个性 。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 。“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 。”泉州地区的这种红砖在烧制时,由于堆叠形成特有的印记,而印记在建筑时因刻意整齐堆叠,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 。至于“双坡曲”,是指屋脊两边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线坡度,而是略下弯呈弧度下降 。从外观上看,其独特的“曲线美”能给人美感,但科学上也有其道理 。黄金良分析认为,这种“双坡曲”,使得雨水在屋面流下时,先蓄势下滑,后在屋檐口完成“冲刺”,出得更远更彻底 。出砖入石燕尾脊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 。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后来被人们广泛套用,沿袭成风 。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在虫寻埔等沿海一带,也有用海蛎壳作为出砖入石材料的 。据说这种材料从非洲等地运来,成为泉州对外交往密切、“梯航万国”的一个佐证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鸟”有如天使,是一种通天的灵物,能通天敬神,燕尾脊由此而来 。燕尾脊是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一样 。在传统建筑中,燕尾脊约定俗成是代表主人曾经中举,或是用在宫庙上,但在泉州古厝中,只要规模稍大的大厝都可见到 。雕樑画栋皇宫式皇宫式即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也称官式大厝或“皇宫起”,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 。在这种建筑中,木雕、彩绘、石刻、透雕、泥塑、剪贴等民间手工艺精品随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