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涛


宋云涛

文章插图
宋云涛【宋云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务副所长、装置设计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工程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在国家大科学工程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以及中、美、法、日等国际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
基本介绍中文名:宋云涛
职业:研究员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
学历:博士
性别:男
人物介绍宋云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务副所长、装置设计研究室主任,ITER--FEERDER採购包负责人 。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工程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在国家大科学工程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以及中、美、法、日等国际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为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团队的重要成员,2011年在美国获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MA-FNT Award);是ITER项目CAD工作组中方代表,负责中国和其他各个国家在ITER主机工程方面的协同设计及ITER超导馈线系统FEEDER採购包相关任务 。07年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09年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近几年,发表论文65篇,第一作者49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授权专利10项,第一发明人6项 。
宋云涛

文章插图
2001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10月博士后出站 。2002年11月-2003年11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核交流访问学者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工作,2004年1月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2004-2006年度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从事未来聚变堆电站工程研究工作 。2005年1月-4月作为中国科学院公派留学人员在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美国核聚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2007年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CAE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1年9月在美国获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MA-FNT Award)工作经历曾参与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真空室研製,冷屏、外杜瓦、纵场等关键部件的力学分析、HT-7内部部件的改造;日本未来托卡马克聚变堆电站紧凑型球环VECTOR主机工程设计、20T高温超导线圈的力学性能分析和液态金属锂铅自冷先进包层磁流体特性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HELIMAK装置真空室结构最佳化;瑞士CICC超导导体样品架的力学性能分析;美国能源部批准的中美合作项目“DIII-D装置偏滤器”热力学特性研究与设计改造;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HALO电流对托卡马克装置危害性研究”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偏滤器等内部部件的结构、传热和安全性分析;中国和法国TORE SUPRA合作的“EAST装置离子迴旋加热系统设计与研製”以及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GA合作的EAST中性束注入NBI系统的设计和研製目前负责ITER-Feeder採购包研发任务 。人物荣誉2007年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CAE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在美国获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MA-FNT Award),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科学家;2012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6年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201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论文1)The Accomplishments and Next-Step Plan of EAST in Support of Fusi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 2014 - 2014,pp(99):1-52)Tokamak Engineering Mechanics - Springer - 2013 - 20133)Concept Design of CFETR Tokamak Machine -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 2014 - 2014,42(3):503-5094)Status of Design and R&D for the ITER Feeder System Procurement in China -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 2012 - 2012,22(3):4800404-1-4800404-5)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of EAST -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 2010 - 2010,85(10-12):2223-23276)Design of the ITER TF Magnet Feeder Systems -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 2010 - 2010,20(3):171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