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花果园的“前世今生”:从700多年的老地名到如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贵阳花果园历史之最

2019年11月15日,是贵阳解放70周年的重要日子 。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阳人民艰苦奋斗,在经济总量、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
作为贵阳乃至贵州最大的城市综合体,花果园项目的建成是贵阳市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
那么,70年前的花果园是什么样的呢?这70年间它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在贵阳解放70周年之际,采访人员采访了花果园土生土长的83岁老人李熙贤及多名老贵阳人,并查阅大量文史资料,探访花果园的前世今生 。
花果园实景图,摄于2019年
花果园,700多年的老地名
【探访花果园的“前世今生”:从700多年的老地名到如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贵阳花果园历史之最】花果园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初期 。
《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南明卷》引用史料记载:元朝中统三年至元十六年(公元1260年至1279年)在贵州设置八番顺元都元帅府 。都元帅府在位于今花果园沙坡路的附近建了一个带围墙的花园,供府内人员休闲娱乐 。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花果园在治城武胜门(名为德化门,即今次南门)外,为前元帅府带围墙的花园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按察副使李睿重修其园,园中旧有的芳菲堂、罨尽亭被废 。
元朝年间开始,在帅府花园周围,均有大片良田 。随着时间推移,住在帅府花园附近的农户,在花园围墙周围和土坎边种植果树、花卉、蔬菜,尤其以一种名叫“梦花”的花特别出名,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作“花果园”,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
花果园一带自古以来是贵阳西南进出的重要通道,是市民、官府到五里关、大关、牛市连等处运输粮草、蔬菜、煤和柴草的必经之地,远去惠水、广顺、罗甸、望漠也很便捷 。现在的贵惠路,是古时通往惠水、罗甸的驿道,人们便称这条路叫驿马路 。1927年这条路更名为贵惠(惠水)路,1936年称贵罗(罗甸)路,1942年又改为贵惠路并沿用至今 。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花果园也与贵阳市的整体建设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花果园已超越原来的地理概念,是包括老花果园及周边彭家湾、五里冲等区域在内的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开发建设而成的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及新兴社区 。
日军轰炸贵阳,花果园是疏散区
花果园近七八十年来的变化,83岁的李熙贤老人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
李熙贤是土生土长的花果园人,出生于1936年 。贵阳解放后,他家在花果园居住多年,一直到1994年才搬走 。他家老房子的位置,就在今天花果园购物中心的地方 。他先后在朝阳人民公社、南明区委组织部等单位工作,退休后还参与编纂《南眀区街道志》、《南明区志》、《南明区军事志》,并撰写《贵阳市财政志》的南明区分志 。因此,他对花果园的历史如数家珍 。
李熙贤的老伴1994年在花果园老房子前留影
据李熙贤讲述,旧时的花果园与今天的花果园范围相比要小得多 。它东起瑞金南路,西至山王庙;南从解放桥,北到大小狮子山脚方圆不过1.5平方公里 。由于花果园紧邻贵阳城,在抗战时期曾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据《黔人抗战史话》一书记载,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对贵阳小十字、大十字附近进行轰炸,贵阳县政府拨款在花果园的上寨、下寨之间修建6幢120间草房,用作疏散房,供市内市民疏散使用,民众称此地为疏散区 。“二·四” 轰炸后,贵阳县政府动员各中学学生,在大狮子和小狮子的山脚下修了6个防空洞 。1945年5月9日发生火灾,上寨、下寨和疏散区的200余间草房被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