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 四 )


爱立信

文章插图
自2007年10月25日到2009年底,卫翰思先生担任爱立信财务长一职 。卫翰思先生于2003年开始担任爱立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部总经理,并于2005年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 。2002年至2003年,卫翰思先生担任爱立信墨西哥公司总裁职务 。2000年至2002年,卫翰思先生担任爱立信北美地区财务长并主管美洲地区的财务工作 。1998年至2000年,卫翰思先生担任爱立信巴西公司财务长 。自1991年加入爱立信以来,卫翰思先生曾先后在中国、瑞典、智利和巴西担任过多个管理职位 。卫翰思先生出生于瑞典的Hudiksvall,1991年毕业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并取得商业管理学士学位 。研究开发爱立信一贯重视新技术和未来系统及产品的开发,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同行业其它公司 。近年来,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均占公司全年销售额的15%-20% 。1998年,爱立信的研发投入为3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的16% 。爱立信共有2.3万多人分别在23个国家从事研究一开发工作 。1998年,爱立信还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爱立信研究部,负责超前的研究工作 。2016年12月19日,圣迭戈——Qualcomm Incorporated子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爱立信、SK电讯今日宣布,计画合作开展基于5G NR标準的互操作性测试和OTA外场试验,目前3GPP正基于其规範制定5G NR标準 。组织结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爱立信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和导向的灵活组织结构 。新的组织计画于1998年9月30日出台,并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 。爱立信的整体运营分成三个业务部门,分别服务于三个不同的客户领域,即网路营运商与服务供应商、企业解决方案和消费通信产品 。每个部门都由一位身兼企业执委会成员的执行副总裁领导并负责本部门的盈亏 。为了更加突出客户和市场的地位,爱立信在各地区和全球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客户负责制度 。另外,企业执委会成员还分别就任于瑞典国内的斯德哥尔摩和国外的伦敦、达拉斯、迈阿密和香港的一个总部办公室,以便更有利地吸纳国际人才 。产品技术1.网路营运商和服务供应商爱立信既为移动和固定网路提供全面彻底的解决方案,也为在电信和数据通信、固定和移动服务融合大趋势下正在形成的市场提供解决方案 。爱立信的解决方案结合了它在无线领域的独特成就、在建设安全可靠网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IP技术领域的强大投入 。2.移动通信爱立信在移动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市场规模是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的2倍多 。全世界近40%的手机通话使用的都是爱立信的网路系统,约350个行动网路营运商是爱立信的客户 。爱立信可提供所有主要的移动通信标準的系统设备,包括套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标準--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仅在日本使用的主要数字传输系统标準和时分多址(TDMA) 。1999年3月爱立信收购了高通基础业务部之后,又增加了CDMAOne产品 。从2000年开始,爱立信将提供世界上所有数字移动标準的基础设施和行动电话 。3.移动数据通信爱立信在新兴的移动数据通信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在第三代移动系统的发展中发挥了推动作用 。第三代移系统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转换容量,能够提供网际网路的无线接入和移动媒体服务 。爱立信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十几年,是第一个提供宽频码分多址(WCDMA)实验系统的公司 。1999年4月,爱立信获得了向日本NTT DoCoMo提供WCDMA行动电话和基站设备的订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WCDMA商业订单 。同时,爱立信还在德国、义大利、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和中国建立了实验系统并日趋完善,这些系统正在进行高速传送的实验 。爱立信对现有的GSM和TDMA系统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通过利用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和增加数据全球改进模式(EDGE)等分组交换技术使它们提供更好的数据通信服务 。1999年1月初,爱立信获得了德国网路营运公司T、Mobile的世界上第一份GPRS契约,已占领了全世界GPRS市场的60% 。从研发、採购到製造,爱立信公司的全球战略就是力争以优秀的本地企业为后盾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芮思迈先生告诉采访人员,本地化发展战略意味着爱立信选择了力争成为中国工业的一份子的发展道路 。作为一家从1894年就将电话引入中国的老牌跨国企业,这一发展道路是爱立信中国情结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 。经营业务晶片业务2013年8月,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的合资企业意法爱立信解体后,爱立信接收了 LTE 超薄晶片业务 。之后,该晶片业务部一直致力于将集成爱立信晶片的首批设备投放市场 。2014年8月,爱立信M7450晶片成功实现商用 。爱立信此前在接手晶片业务时宣布,将在整合后的18-24个月内对晶片业务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估 。爱立信评估该业务后发现,自整合后,晶片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超薄晶片的可预期市场日益萎缩 。同时,晶片市场亦面临着竞争激烈、价格侵蚀以及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种种挑战 。2014年9月,爱立信决定停止晶片开发,转而更加关注无线网路的机会 。爱立信表示,为了把握无线网,尤其是小蜂窝、能效和M2M等领域的机遇,爱立信迫切需要新增大约500名研发人员 。而晶片业务部的部分资源恰好拥有相关的研发能力,能够支持这种增长需求 。中国业务爱立信同中国的业务来往可追溯到1982年 。1985年爱立信在北京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1994年成立了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一直是爱立信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爱立信持续从人才、生产和研发各个方面打造中国在爱立信全球的核心中枢地位 。目前,中国已成为爱立信在全球三大产品供应中枢之一 。1997年,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北京成立,为中国电信业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2002年,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在北京正式成立 。爱立信在中国——不断强化“核心中国”发展战略爱立信在中国拥有11000多名员工 。2012年,以销售收入计算,爱立信中国位列爱立信全球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占集团销售总额的6% 。随着中国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生产供应、技术研发还是专业服务,中国作为爱立信全球中枢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2000年12月,也就是中国发布“十五”规划之际,爱立信向中国政府递交了2001-2005在中国的发展计画 。其中特别提到从高科技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以及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四个领域大幅提高爱立信在华投资 。从那时起,爱立信迈出了打造“核心中国”的步伐 。此后的几年时间,爱立信不断将在中国建立的产业基地——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进行升级 。如今,该基地已经成为爱立信全球最大的供应中枢 。在将中国打造成生产供应中枢的同时,爱立信还致力于将中国打造成爱立信全球技术研发的基石 。目前爱立信中国有4300多名员工从事技术研发,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人民币 。自2002年成立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以来,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最佳化整合,如今已经成长为爱立信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 。2004年,爱立信中国出口了第一批由中国本地研发製造的3G/WCDMA基站产品,充分证明了爱立信在中国建立的完善的3G本地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