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

文章插图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是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国家地质公园,于2007.11.7正式开园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
地理位置:安徽
景点级别:国家地质公园
时间:2007.11.7
公园遗蹟天柱山公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为天柱山花岗岩地质园区,面积为102.72平方公里,其中天柱峰海拔1488.4米,景区最近处离潜山县城梅城镇仅9公里;南区为超高压变质带科学考察区,面积为32.4平方公里 。总面积135.12平方公里 。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

文章插图
碧潭多为花岗岩沟谷内流水沖蚀或淘蚀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状、葫芦状、掌状等的深水潭,如九井河瀑布群下的“九井” 。■ 世界级化石产地 天柱山东南面为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组成的长条带状低山,盆地内部发育一套红色碎屑岩建造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产地之一 。先后在潜山境内查明古生物化石点50多处,採集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化石标本50多个种属 。世界级化石产地旅游路线 线路一旅游路线</strong>梅城——三祖寺——茶庄——马祖庵——青龙涧——神秘谷——主峰——炼丹湖——千丈崖——皖涧——龙潭——梅城该线路是进入主峰的传统的精华游览路线,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的组合 。可以在三祖寺景区欣赏三祖寺的禅宗文化,观摩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游览马祖庵景区、主峰景区的花岗岩雄峰奇石、云海日出等奇异景色,畅游龙潭景区竹海碧浪,可以在皖水漂流、观赏沿岸风光,还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日光浴 。线路二</strong>梅城——三祖寺——茶庄——马祖庵——青龙涧——神秘谷——主峰——炼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虎头崖——梅城该线路将三祖寺景区的石刻摩崖、主峰景区的花岗岩地貌、虎头崖景区的奇石形成了山景水景组合游览观光线 。线路三</strong>龙潭——千丈崖——炼丹湖——主峰——神秘谷——马祖庵——九井河——三祖寺——梅城该线路是从北大门龙潭进入景区,可以观赏主峰景区的花岗岩雄峰奇石、九井河瀑布群、三祖寺景区的石刻摩崖及禅宗文化 。线路四</strong>梅城——九井河——马祖庵——神秘谷——主峰——炼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三祖寺——梅城该线路是先观赏九井河瀑布群,再进入主峰景区观赏花岗岩雄峰奇石、返回时欣赏三祖寺景区的石刻摩崖及禅宗文化 。科学考察路线</strong>1.花岗岩奇峰奇石考察路线茶庄-马祖庵-青龙涧-神秘谷-主峰-炼丹湖-千丈崖-古牧羊河-虎头崖2.水文地质景观考察路线三祖寺-九井河-茶庄-皖涧-龙潭3.南区超高压变质带及榴辉岩考察路线南线为牌楼-韩长沖-新店,北线为野寨-九井河-新店4.古化石、古遗址考察路线太平塔-望虎墩-薛家岗地质发现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 。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使得天柱山一举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最佳地区之一 。据介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幔中的岩浆在构造运动和超压流体的共同作用下,以脉流的形式被挤压上升,从而形成一条坚硬的带状岩石群,其显着特徵是岩石中含有大量黄褐色的榴辉岩,它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而天柱山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却因为1.28亿年前的燕山运动被抬升到了地表 。这条罕见且保存完整的变质带被科学界称为一大奇观,它的发现对研究大陆动力学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天柱山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和自然风化作用下逐渐演变成“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洞幽”的奇特地貌 。天柱峰、飞来石、千丈崖、神秘谷等皆为景区内的知名景点 。而天柱山丰富的水资源也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质遗蹟多姿多彩 。博物馆天柱山山体外型混雄,骨立,有不同于其他名山的型态美,它的雄峰奇石、峡谷天梯等景观实际上就是一个地质遗蹟 。天柱山形成于2亿3千万年前 。在距今约25亿年前,这里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常常有火山剧烈喷发,生成数千米的沉积物,经过多次的剧烈的地壳运动,改造出了古老的大陆地体“淮阳古陆”,18亿年前,强烈的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又使其东南侧下沉成了沧海 。到了约2亿3千万年前,海水渐退,陆地出现 。8000万年前,天柱山的东南又一次断陷下沉,形成“潜山盆地” 。“亚洲哺育类的发源地”就在天柱山地区,人们在此还发现了距今7000万年的“潜山安徽龟”、“东方晓鼠”化石 。天柱山称得上是一个潜在的世界级的地质博物馆 。人文景观石刻文化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 。”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 。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 。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文化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真正是一条艺术的长廊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 。宗教文化 天柱山是佛道两家的“洞天福地” 。道家将此列为中国名山三十六洞天之十四,并称其为五大镇山之中镇 。千百年来的膜拜和香火沉积了丰厚的宗教文化,既有可观可览的有形景观,又有可读可听的无形传说 。宗教文化自东汉方士左慈在此传教后,道教遂在此生根 。萧梁时期,金陵高僧宝志来此布道,并与方士白鹤道人斗法,结果平分秋色,从此,天柱山成为佛道圣地,鼎盛时期的唐宋,寺观不下百余座,曾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说 。佛教代表性建筑为凤凰山下的三祖禅寺和天柱山腰的佛光寺(马祖庵)以及县城西郊的太平塔 。三祖寺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142所重点寺庙之一,最初被梁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即位之始改元“乾元”,即于乾元元年下诏赐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 。寺内觉寂塔建于唐天宝年间,为三祖僧璨的舍利塔;另有建于唐朝的“三祖传衣洞”和建于宋朝的“摩围泉” 。史迹文化(古皖文化) 这里的史迹最早可以上溯到以“薛家岗文化遗址”为代表的5000多年前的古皖文化 。薛家岗文化遗址坐落在潜山县王河镇,共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 。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三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13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极其珍贵,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 。史迹文化这些器物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遗物,它们风格独特、自成面貌,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独树一帜的一种文化,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係,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名人文化 天柱山的名人蹤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封岳,现在仍可探寻到当年汉武祭岳留存的“祭岳台”、“旌驾桥”等遗蹟 。后隋文帝志在南疆,移南岳封号于湖南衡山,但天柱山依然以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宦前来造访 。名人文化唐李白在江上看一眼天柱山就吟道“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并表示“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白居易的一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更是穿透了历史,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迴响 。王安石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拥火夜游石牛古洞,作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 。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黄庭坚在石牛古洞内筑亭读书,自号“山谷道人”,并坚称“吾家潜山” 。古皖大地,地灵人杰,早在三国时,这里就诞生了着名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 。晚唐有诗人曹松,宋朝有宰相王珪、擅长画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更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 。他们都是天柱山的儿女,他们都是我们潜山人的骄傲!戏曲文化 发源于湖北黄梅地区的地方剧种黄梅戏一植入天柱山这片土壤后,忽然就奇葩绽放,光华万丈,先有开拓者严凤英,后有新秀韩再芬,硬是将黄梅戏唱响中华大地,《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在这里被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 。戏曲文化公园看点神秘谷神秘谷,在天池峰南,又称司元(玄)洞 。天柱山最神秘处堪称神秘谷,一是因谷奇,二则自古就有许多神秘传奇故事 。神秘谷石由龙宫、迷宫、逍遥宫等组成,自龙吟虎啸崖入口,穿过五指峰,紧傍飞来峰,环绕衔珠峰,直达渡仙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 。从外面上看神秘谷,一谷乱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迭石巧堆之中,游客再多,只闻其声,难见其人 。谷内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有的相连,有的间隔;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洞宽处容人无数,河底卵石清晰可见;洞低处人必须葡行,一人挡道全洞漆黑;洞大时数人并步,可坐石小憩;壁陡处上下相连,手足并用;阴森处凉气袭人,七弯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时泉水叮咚,松吟鸟鸣 。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 。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 。后呼为总官洞 。”一线天 天柱峰下,有一峰与主峰裂有一缝,如巨斧劈开一般,下不着地,俗称小天门,又称“一线天” 。峰高不过10米,如一初开的花朵,因而峰名“花峰” 。仰望天柱峰的石壁上,有楷体横书“顶天立地”四个大字 。这是民国廿九年,国民党将领刘义纯题写的 。一线天飞来峰 飞来峰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 。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 。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 。同时又有一份担忧:万一哪天颳风,把那个飞来石刮下来,可怎幺办?飞来峰传说天柱山在26亿年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西海,西海里许多蛇妖鳖精在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 。后一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 。又传清朝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 。真命天子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 。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 。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 。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 。飞来石也稳稳噹噹地盖在飞来峰顶 。飞来峰,从南面看,如帽如笠;从北面看,如棋如磨;从东看,如球如拳;从西看,则如牛眠虎卧 。飞来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一块石鳞斑斑酷似“龙鳞”的斑块 。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那外围轮廓与我们现在安徽省地图的轮廊有着惊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长江……在飞来峰南面的是“宝月峰” 。峰顶东西有两个触角状的巧石,中间平坦一块方桌状的石板,两块巧石像两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倾斜,好一幅悠闲自得的神态----“二仙对弈”;从东向西望,似一弯新月挂在蓝天----“宝月”;而从东南方向西北观望又变成了“金鸡唱晚”,真可谓移步换景,妙趣横生!东边,天蛙峰、丹砂峰、飞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纽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狮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天池峰 天池峰,为天柱山的第二高峰,它稍高于飞来峰,海拔1426米 。天池峰,一裂为三,由我们眼前这瘦瘦的两段石条连线在一起,这便是着名的“渡仙桥”,有句俗语:“人到桥头皆是仙” 。天池峰登上天池峰顶,我们也可以领略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这里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是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的最佳方位 。天晴之时,极目远眺,飞来峰、衔珠峰,五指峰,山连天际;炼丹湖如同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被潜河、皖水两条银链夹在中间;大龙窝、后山、东关诸峰如同一个个土丘,尽收眼底 。天柱松位于天柱峰南,天池峰西侧悬崖上,天柱名松之首 。树龄约1200年,高约6米,胸径18厘米,枝下高1.7米,9盘桠枝多向崖外方向伸展,树形雄伟奇特,树桿挺拔,与天柱主峰相对,故称天柱松 。根部海拔高度为1400米,扎根岩石缝隙,立于绝壁,临风摇曳,具有历经风霜风雪,顶天立地,蓬勃向上,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和旺盛生命力,历来为中国文化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