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期末复习总结( 六 )


9.对软件进行结构化分析的具体步骤:①构建原系统物理模型;②抽象原系统逻辑模型;③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④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
10.结构化分析导出的分析模型包括数据模型、功能模型、行为模型,这些模型以数据字典为核心 。其中,实体关系图(E-R图)作为数据建模的基础;数据流图(DFD)作为功能建模的基础;状态转换图(STD)作为行为建模的基础 。
11.结构化分析建模工具(7种):一般来说,面向过程和面向数据的分析方法,常用的描述工具为: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数据字典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UML语言、用例图、类图、活动图、时序图等 。
(1)实体关系图(E-R图):最常用的数据建模方法 。主要用于需求分析阶段,表达目标系统中数据之间的联系及组织方式,建立系统的实体数据模型 。实体模型由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
(2)数据流图(DFD):一种图形化的系统模型 。运用图形方式描述系统内部的数据流程,表达系统各处理环节的数据联系,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 。
(3)数据字典(DD):存储数据源定义和属性文档,是数据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字典有4类条目:数据流、数据项、文件及基本加工 。要求: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 。
(4)结构化语言:专门用于描述一个功能单元逻辑要求 。三种结构形式: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
(5)判定树:也称判断树、决策树,基本思路与结构化语言完全类似,描述一个功能模块逻辑处理过程 。其优点是描述一般组合条件较清晰 。其缺点是不易输入计算机 。
(6)判定表,也称决策表,由四个部分组成:条件定义、条件取值及组合、结果、取值组合结果 。其优点是能够将所有的条件组合充分地表达出来 。其缺点是建立过程较为繁杂,表达方式不如结构化语言和判定树简便 。
(7)状态转换图(STD):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以便正确认识数据对象的行为 。在状态转换图中,三类状态的表示符号:
12.软件需求分析文档主要包括: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数据需求说明(DRD) 。
(1)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对整个系统或子系统需求分析的说明性文档 。主要介绍整个软件项目必须提供的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结构、软硬降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适应性、安全性、操作需求和系统环境及资源需求等 。
(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主要用于中小规模且不太复杂的应用软件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软件设计
1.软件设计,也称系统设计,是应用各种软件技术和方法,设计新软件“怎么做”地过程 。其总体目标是将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设计结果是“软件设计文档” 。
软件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
(1)总体设计:主要确定总体架构、总体设计文档和方案 。重点是确定构成系统的模块及其之间的联系 。
(2)详细设计:具体细化,确定组成模块与联系、处理过程、数据库及网络、界面设计、软件设计文档 。重点是根据总体设计提供的文档,对各模块给出详细的过程性描述及其它具体设计等,完成相关文档及实现方案 。
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流:
2.软件总体设计
(1)软件总体设计的任务包括:①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模块外部设计;②软件处理流程设计;③确定软件的功能并分配;④数据总体结构设计;⑤网络及接口概要设计;⑥运行概要设计;⑦出错处理概要设计;⑧性能可靠性及安全保密概要设计;⑨维护概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