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离愁


天净沙·离愁

文章插图
天净沙·离愁【天净沙·离愁】《天净沙·离愁》是元代散曲家李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天净沙·离愁
创作年代:元代
文学体裁:散曲·小令
作者:李致远
曲牌:天净沙
宫调:越调
作品原文【越调】天净沙
天净沙·离愁

文章插图
敲风修竹珊珊①,润花小雨斑斑,有恨心情懒懒② 。一声长叹,临鸾不画眉山③ 。作品注释①敲风修竹:高高的竹子在风中互相敲击 。珊珊,象声词,形容玉、铃、雨、钟等发出的舒缓的声音,此处形容竹子相互的碰击声 。②恨:指离恨 。③临鸾:临镜 。鸾:指背面铸有鸾凤图案的镜子 。曲牌格律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小令兼用 。其格律如下:△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上(平) 。△平平仄,△平△仄平平 。(“△” 为可平可仄,加粗体表示韵脚 。)作品鉴赏这支小令写微风细雨勾起了闺中女子的离情别恨,因而心意懒懒,无心梳妆,唉声叹气 。小令写得情景交融,笔致婉曲 。小令起首两句用工整婉丽的对仗,显示了一种小词的婉约风味 。娟娟秀竹在风中摇曳撞击,如敲金戛玉,这是“声”;小雨润如酥,在花朵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水痕,这是“色” 。绘声绘色,为曲中女子的出场,预设了清扬幽悱的环境与气氛 。这两句婉美的景语,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隐点出春天的时令,二是衬示出女子柔媚幽娴的闺媛身份 。至于第三层作用,下面会讲到 。第三句在句式上同前两句相似,却不能成为工对,主要是因为“心情”为并列複词,与“修竹”、“小雨”的主从形式不类 。无论作者是否有意如此,客观上造成了它们之间的间离效果 。这一句是对前面景语的主观反应 。春色如许,女子的心情却是“有恨”,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悬念 。四、五两句,将第三句的“心情”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一声长叹”,是“有恨”,是“懒懒” 。“临鸾不画眉山”,更是“懒懒”,更是“有恨” 。小令到此戛然而止,不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读者对于其中的缘故,却是非要探索个水落石出不可 。现在不妨来看看本篇“离愁”的标题 。没有它的提示,我们初读之下,只是感受到曲中女子的一种无端的惆怅,似乎题目定为“闺愁”也未尝不可 。但仔细一想,却发现题目中这个“离”字妥切至极,全然更易不得 。女子已经对着鸾镜,为什幺“不画眉山”呢?原来这就是“离愁”导致的结果,她实在有太多的理由放弃梳妆 。这可能是她忆起了离别的情景,心事重重,也可能是离别造成了她的憔悴,览镜时伤感红颜非昔 。但更合理的解释,是良人一去不回,还为谁去画眉打扮呢!这就像《诗经·伯兮》中说的那样:“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语译为:自从丈夫去征东,柔发如草乱蓬蓬 。难道没有香膏洗?更为谁人去妆容!)“临鸾”的“鸾”字本身就隐含着“鸾凤和鸣”、“孤鸾悲镜”的意味,触景伤情,谜底就在“离愁”的“离”上 。理解了这一点,“一声长叹”,就再不只是寻常闺情的闲愁幽怨了 。回过头来再重读这支小令,发现“离愁”的题旨无句不含,一开始就隐伏着了 。原来风竹珊珊,自有寂寞清凄的意味;小雨润花,同时也就容易勾起青春伤逝的感想 。春色纵好,其奈离人何!处于离人地位的女子,对此隐忍不发,仅是“有恨心情懒懒”,这是与她矜贵身份相应的一种自持 。然而鸾镜前终于按捺不住,露了形迹,正说明了“离愁”的浓重,实属无法排遣 。起首两句景语实是情语,预作伏笔,这是它们所具有的第三种作用 。这支〔天净沙〕笔致如此婉曲,意境如此蕴藉,草蛇灰线,经玩味后方得大白,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它与前选吕止庵《天净沙·为董针姑作》布局构思相近,两相比较,本作似更绰具词风 。作者简介李致远,元代散曲作家 。生卒年不详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仇远《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当名深字致远 。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 。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还牢末》杂剧署名李致远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词“如玉匣昆吾” 。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套数四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