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古称 武昌县


湖北省鄂州市古称 武昌县

文章插图
武昌县(湖北省鄂州市古称)武昌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三市 。在武昌县城设武昌郡,管辖武昌、江夏、沙羡、下雉、兴国、柴桑(九江市西南)、寻阳(九江)七县 。郡治、县治均在今城区 。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 。从此,武昌不仅是郡、县的治所,而且是孙吴的国都,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都城遗址至今尚明晰可见
基本介绍中文名:武昌县
孙权:魏黄初二年(221年)
取:以武而昌
改郢州:鄂州
简介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是本地称“武昌”的开始 。驰名中外的武昌鱼,即由此而得名,武昌鱼是原只产于鄂州 。武昌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三市 。在武昌县城设武昌郡,管辖武昌、江夏、沙羡、下雉、兴国、柴桑(九江市西南)、寻阳(九江)七县 。郡治、县治均在今城区 。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 。从此,武昌不仅是郡、县的治所,而且是孙吴的国都,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都城遗址至今尚明晰可见 。历史发展西晋时,本地仍然是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属荆州,后属江州 。其时,原属武昌郡的寻阳、柴桑二县先后分出,併合置为寻阳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为武昌、鄂两县,鄂县治所在今大冶市西畈,两县隶属荆州武昌郡 。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划属江州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宋、齐、梁,武昌、鄂两县领域和郡、县治所未变,刘宋时,武昌郡由原属江州改属郢州 。州治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 。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 。武昌虽仍为郡治,而领域逐渐缩小 。到陈(557—589年),两县分设武昌、鄂、西陵三县,隶属北新州武昌郡,郡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西陵治所在今黄石市境内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州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鄂”字西移的开始 。同年,撤武昌郡,并鄂、西陵入武昌县,隶属鄂州 。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建制,称为武昌军,军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 。其时,本地仍为武昌县 。此时,武昌军城、武昌县城同时存在 。故唐代诗人刘长卿之诗有“上下武昌城”之句 。五代自后梁至周(907—960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 。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县三乡之地设大冶县(含今黄石市),武昌县和大冶县同属于鄂州 。武昌县领域,东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长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武昌县隶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寿昌军,领武昌县 。这是本地称“寿昌”的开始 。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江夏郡) 。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 。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武昌路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划属大冶县 。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 。在清代,长港两岸自樊口至芦席口(六十口)及芦州、粑铺,划为黄州卫屯地;月山为大冶飞地 。民国2年(1913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寿昌县,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 。次年(1914年),因“寿昌”一名与浙江省一县同名,寿昌县改名为鄂城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 。这是本地称“鄂城”的开始 。鄂城县领域未变,隶属湖北省鄂东道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合併鄂城县、鄂城市和黄冈县的黄州镇,取鄂城的“鄂”字和黄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辖鄂州市 。市名“鄂州”又与古代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的“鄂州”(治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巧合 。地图信息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寿昌花园(寿昌大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