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


曾肇

文章插图
曾肇【曾肇】曾肇(1047-1107) , 字子开 , 号曲阜先生 。宋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 。曾易占之子 。曾巩异母弟 。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紘、曾协、曾敦) 。北宋政治家、诗人 。历任吏、户、刑、礼四部侍郎 。自幼聪慧好学 , 师承其兄曾巩 。为官40年 , 历英、神、哲、徽四朝 , 在朝任过礼、吏、户、刑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 , 对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个州、府任地方官时 , 多有政绩 , 为人称颂 。1102年 , 因曾布被蔡京列为“元祐奸党” , 他受牵连 , 再贬知和州等地 , 直到1107年去世 。
基本介绍中文名:曾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南丰
出生日期:1047年(丁亥年)
逝世日期:1107(丁亥年)
职业:政治家
性别:男
生平简介曾肇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 , 初为黄巖县主簿、郑州教授 , 后调崇文阁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太常寺同知 。到崇文院后对秦汉以来的礼仪之规增补修正 , 使其完善 , 同时删定《九域志》 , 得到宋神宗嘉许 , 调国史馆编修 , 进吏部郎中 , 改右司 , 为《神宗实录》检讨 。元祐初(1086) , 任起居舍人 , 不久为中书舍人 。多次谏言朝廷应辩邪正 , 少宴乐 , 因意见不合 , 辞给事中职 , 以宝文阁待制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 调知邓州(今河南邓县)、齐州(今济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及应天府(今南京) 。元祐七年 , 调为吏部侍郎 , 又因有关祭祀一事 , 改刑部 , 出知徐州、江宁府 。
曾肇

文章插图
曾肇元祐八年(1093)十月 , 宋哲宗继位 , 起用一些旧臣 , 召曾肇入朝 。曾肇建议选用忠信端良之士 , 防止近臣参政 , 遭贵戚攻击 , 出知瀛州(今河北河间) 。绍圣四年(1097) , 前史官范祖禹等在修撰神宗《实录》时有讥讪言语 , 被降罪 。曾肇参与修撰 , 亦被降调滁州 。后复为集贤殿修撰 , 出知泰州、海州(今连云港市) 。元符三年(1100)正月 , 宋徽宗即位 。曾肇复为中书舍人 , 上疏建议广开言路 , 昭雪元祐党人 , 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 , 掌管起草诏令 。时有谏官陈灌、给事中龚原以言获罪 , 无人敢救 , 曾肇挺身而出 , 极力进行辩解 。建中靖国元年(1101) , 因兄布在相位 , 避嫌拜龙图阁学士 , 提举中太一宫 。出知陈州 , 再任太原、应天府、扬州、定州(今湖北麻城)地方长官 。修《哲宗实录》、《神宗宝训》、《国朝会要》 , 提举中太一宫 。后出知陈、扬、定、岳、和州 , 历太原、应天府 。崇宁元年(1102) , 元祐期间的士大夫再度遭贬 , 曾肇亦被放逐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岳州(今湖南岳阳) , 再贬到濮州(今山东鄄城)为团练副使 , 最后到汀州 。四年 , 得以归 。大观元年(1107)卒于镇江 。事英、神、哲、徽四朝 , 共40余年 , 践14州 , 任吏、户、刑、礼四部侍郎 , 两为中书舍人 。卒后30余年才被追封为曲阜县开国侯 , 赠少师 , 绍兴初謚“文昭” 。明王世贞谓其书“如玉环拥(“九”加“重”) , 自是太平人物” 。人物评价肇为政清明 , 广施仁政 , 惜民力 , 明赏罚 , 敢于直谏 。工诗善文 。咏物诗词亲切感人;文多阐发儒学经义 , 温润有法 , 婉约典雅 , 其文一出 , 时人争抄 。亦工书法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 。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 , 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 。进士中 , 致尧辈7人 , 其子易占辈6人 , 其孙巩辈6人 。此外 , 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 。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誌》及诸曾着作如巩之《元丰类稿》 , 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澱与苦学精神所震惊 。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 , 文词近比汉京西” , 非虚言也 。文学着作着有《曲阜集》40卷 , 《西掖集》12卷 , 《内制》50卷 , 《外製》30卷 , 《宸章》25卷 , 《奏议》10卷 , 多不传 。清康熙间裔孙曾俨掇拾遗文为《曲阜集》4卷 , 收入《四库全书》 。传世书迹有《五十郎帖》、《造门帖》、《近疏帖》、《奉别帖》及滁州《庆厝集碑》石刻等 。大多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事见《曲阜集》卷四附录《行状》及《神道碑》 , 《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