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栋


林升栋

文章插图
林升栋【林升栋】林升栋,男,1976年生,社会学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代广告》(学刊)执行主编、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副主任
基本介绍中文名: 林升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76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专业方向:跨文化广告传播、本土公益传播、中庸心理学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院副院长
学术代表作:林升栋等:《市场实验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基本情况主要经历2013.09-2014.07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资助)2011.08-今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教授、期间曾任广告系主任2008.11-2011.07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副教授2007.07-2008.06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该校佛雷曼项目资助)2005.08-2005.09 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中大EMBA海外教学)2002.07-2008.10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市场系讲师2000.07-2002.0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市场系助教 1997年7月获厦门大学会计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获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综合管理学、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优势 。在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年度考评中他多次获优 。主授课程《消费者行为研究》、《顾客关係管理》、《广告管理》 。在校担任过研究生课程班、MBA和EMBA研修班的教学,广受欢迎 。从教早期他多次给美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做EMBA教学助理,融合国际教学经验 。2007年3月为美国Nova northeastern大学来访的MBA学员讲授课程,往国际化教学的方向迈进 。主要研究领域与项目研究领域:跨文化广告传播、本土公益传播、中庸心理学跨文化广告传播:2002年他追随导师从事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从此走上了跨文化及本土文化心理研究的不归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未能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许多国内的老品牌,像解放鞋和回力,到了西方人手中才妙手回春 。他有感于此,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懂西方人的逻辑与文化,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缺乏反省 。因此着力于破解跨文化研究中“客位”(etic)与“主位”(emic)之间的迷局 。他招募对这一方面感兴趣或者有志于将来为中国品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服务的研究生 。本土公益传播:他对规劝人们不横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草坪、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光碟行动等行为的标语传播效果研究有浓厚兴趣,通过现场实验来检测标语的力量 。“你丑你横穿”的实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初步统计,接触人次约9530万 。今日中国政府的反腐运动如火如荼,坚决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他对反腐倡廉公益广告的效果研究也有兴趣 。中庸心理学:他的博士论文是《寻找中庸自我的研究》,毕业后将之当作个人学术爱好,继续有所钻研 。中庸作为一种元认知思维,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行为的关键所在 。终极学术理想:写一本与西方《形式逻辑》相对的《中国逻辑》 。主持课题: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分“类”的文化差异对消费者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一个至下而上的脉络建构与验证》2011福建省软科学项目《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研究》主要学术成果专着:林升栋等:《20世纪上半叶--品牌在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林升栋等:《区域产业品牌案例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林升栋等:《市场实验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林升栋等:《中国微博活跃用户研究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林升栋等:《消费者行为学案例教程》,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14 。代表性论文(境内期刊或集刊均为CSSCI)会议论文被美国广告学会年会(2008年)、美国广告学会亚太分会(2009年)、美国行销协会年会(2008年)、美国消费者行为年会(2008、2011年)、中国行销科学学术年会(2006-2010年)、世界符号学大会(2012年)、视觉传播大会(2014年)、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2014)接受,并在会上报告或由合作者报告 。多篇会议论文被EI检索 。林升栋:《申报分类广告研究》,《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刊;林升栋:《广告中性之分析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林升栋:《国区域网路络广告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林升栋:《中国人和谐心理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林升栋:《礼物、关係和信任》,《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林升栋、杨中芳:《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心理学探新》,2006年第3期;林升栋:《消费者对人际影响的敏感度研究》,《消费经济》,2006年第3期;林升栋:《自我图式的重构:从两极模型到双变数模型》,《心理科学》,2006年第5期;林升栋、杨中芳:《两极量尺究竟在测什幺?——寻找中庸自我的意外发现》,《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林升栋:《中国广告中的情理诉求》,《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Shengdong Lin and Xue Ke , Chinese Glocalization: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0, December;林升栋、张垠洁:《嵌入媒体语境和一面/两面信息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林升栋、黄合水:《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林升栋、柯学:《几种场相依/场独立测量测量工具间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1期;殷秀云、林升栋:《广告镜像中的全球化与本地化:20世纪早期中国女性装饰分析》,《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1年广告卷),2012年6月出版;杨中芳、林升栋:《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都凌霄、孙晓韵、林升栋:《中国电视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陈瑞、林升栋:《崇洋消费心理的双刃剑效应》,《软科学》,2012年第5期;伍静、林升栋:《禁菸广告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效果:男女有别》,《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吴国华、林升栋、徐蕾:《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林升栋、冯咏薇、张芝云等:《“气场”感知对中国消费者精细加工可能性的影响》,《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广告卷),2013年11月出版;高尚、林升栋、翁路易、梁玉麒、宋玉蓉、赵成栋:《基于身份识别对中国微博活跃用户的分群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10期;杨中芳、林升栋:《“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到底在测什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7卷;林升栋:《阴阳转换思维与看人感知的关係初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7卷 。杨中芳、丁宇、林升栋、林玮芳:《中庸思维在工作压力源与员工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兼作海峡两岸比较》,《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8卷 。Fei Wang, Shengdong Lin*, & Xue Ke. Just Entertainment: Effects of TV series about Intrigue on Young Adults. Frontier in Psychology. 2015, 6: 529. doi: 10.3389/fpsyg.2015.00529.友情合作: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文化与社会讚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心理学报》,2010年第1期;柯学、林升栋:《灾难报导会影响公众消费决策吗?》,《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Xue Ke, Shengdong Lin*, Xiaoqing Cai, Perceptual Fluency and Preference Reversal,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1, July;Robert Kreuzbauer, Chiyue Chiu, Shengdong Lin, So Hyun Bae, When Does Life Satisfaction Accompany Relational Identity Signaling: A Cross 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014, 4;Tao Sun, Shengdong Lin, Kolodinsky, Jane. Hierarchical Trait Predictors of Healthy Diet: A Comparison between US and Chinese Young Consum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4, 6.此外,他还在《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广告大观》、《销售与市场》、《市场研究》等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观点、调查和时评类的文章 。儘管发表过许多论文,他发现往往自己认为最好或最有价值的论文却不能在高级期刊上发表,而在高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未必是自己的代表作 。他认为发表的代表作如下:1、林升栋、伍静、周小宇:《中美报纸广告中比喻说服的质性比较》,2011年11月《现代广告》(学术季刊);(简介:本文对中美主流大报中商业广告的比喻手法进行初步的内容分析和深层的读者反应诠释 。结果发现,中国报纸广告更偏好比喻手法 。中国比喻倾向以大喻小,而美国比喻倾向以小喻大 。美国人在比附逻辑上较“写实”,倾向于客观和準确地描述,而中国人较“写意”,倾向于主观的感觉投射 。美国人不认同隐含团队精神价值倾向的比喻,而中国人则同时接受团队精神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倾向的比喻 。美国人接受平等取向的比喻,而中国人接受阶层取向的比喻 。)2、林升栋编着:《市场实验与决策》,2011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介:市场实验的思想其实完全就是农业试验田的思想,通过小範围的实验确定是否大面积推广,以减少决策的风险或者出现灾难性后果 。国内企业对市场实验的了解还不多,本书的推出将有助于实务界对市场实验原理及操作性的了解 。)3、林升栋着:《20世纪上半叶:品牌在中国》,2011年5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简介:迄今为止,尚未有一本书较系统地研究20世纪上半叶品牌在中国的商业活动 。本书整理该时期《申报》上的品牌广告,涉及的品牌有可口可乐、桂格麦片、雀巢奶粉、GE电器、力士香皂、高露洁牙膏、箭牌口香糖、福特汽车、柯达胶捲这样的国际品牌,也有冠生园、虎标永安堂、回力球鞋、张裕葡萄酒这样的民族品牌 。儘管还未成体系,本书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及初步的整理 。)4、林升栋编着:《区域产业品牌案例研究》,2011年4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简介:传统地理标誌产品的广泛分布和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为数众多的现代产业群落,以及这些产品和产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实施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 。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通过塑造区域产业品牌,为区域内从事该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及其产品背书并进行专业化管理,聚合力量共同开拓市场,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创牌之路 。本书採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国内区域产业品牌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途径 。)5、Lin Shengdong and Ke Xue, Chinese Glocalization –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0, December;(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way in which Chinese consumers integrate both global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through the change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There is a new trend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living apart but close. Living apart is a result of equaliz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in socio-political power, whereas living close is a way for traditional value adapting to global environments.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ssimilation of socio-political values rooted i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unexpectedly, is for the purpose of collective good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is shifting from the compulsory rule based on traditional social norms to the spontaneous rule based on human demand. These findings capture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dialectical way of “glocalization,” which retains basic (often positive) elements of opposing perspectives by seeking a middle way.) 6、林升栋:《中国广告中的情理诉求》,2009年2月《新闻与传播研究》;(简介:本文对情和理两个概念从中国文化“主位”的视角进行了釐清,将之与西方文化“非位”的视角区别开来 。西方的情指向自我,而中国的情是指向他人 。西方的理注重逻辑推理、遵循科学方法,与情对立;而中国的理注重明德格物、情理交融、达致中和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广告中情理诉求的三大特徵:涉及道德议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才能把握广告的深层含义;藉助一个生活片段,折射人的天性,逾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动人心 。)7、林升栋、方向、黄海红:《地位分化观对声望型品牌垂直延伸的影响:文化间比较和文化内比较》,2009年中国行销科学学术年会获奖优秀论文 。修改成英文后,成为2011年美国消费者研究年会收录并报告论文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status differentia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differentiate their behaviors or attribute power to others according to perceived status differences,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stretch direction (upward or downward) and brand image (prestige or functional) on consumers‘ responses to line extensions.)此外,他于2008年发表于《行销科学学报》的论文《不同有奖销售刺激对消费者购买意图的影响》、2007年发表于《心理科学》的论文《自评式两极量尺到底在测什幺?——寻找中庸自我的意外发现》、2006年中国行销科学学术年会的获奖优秀论文《中国市场环境中品牌双语命名的研究》、2005年的博士毕业论文《寻找中庸自我的研究》等均为其早期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