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 二 )


惠州人

文章插图
邮票上的叶挺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 。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採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如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的汉剧、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惠州客家山歌、令人忍俊不禁的客家歇后语以及客家美食――“东江名菜”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 。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着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幺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 。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惠州本地人惠州本地人,又称惠州话人或东江先民,主要是指在惠州市境内操惠州话(以及本地话)的居民,大多数居住在东江及西枝江沿岸的府县城及墟镇和乡村 。“本地人”一词是相对于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惠州府地区的客家人而言的,而这一部分“本地人”则包括了原缚娄国后人以及早期同化的中原人 。但又因为其本身具有客家人的特点,因此民间及许多学者将其看作是客家先民,当地的惠州市地情网上也将其所使用的惠州话看作是一种客家话 。但当地使用惠州话的人一般坚称自己为独立语种,既不是白话,也不是客家话,这种“本地话”的概念,在民间都有牢固的定义意识,并且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
惠州人

文章插图
惠州自隋朝开皇年间设立循州总管府后,惠州作为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和拓展,而当时在城里居住的绝大多数人是这部分讲惠州话(本地话)的土着居民,他们早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道德规範、宗教信仰和传统礼仪,随后又在这几方面从入城移民和周边移民(主要是客家人和闽南人)中有所借鉴,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便逐渐形成了惠州本地人自身独特的文化 。其他惠州市境内还有讲福佬话(闽语)、白话(粤语)等方言的群体 。讲福佬话(闽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沿海和东江、西枝江沿江地区;讲白话(粤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龙门、博罗两县的个别村、镇;混合型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县,有军话、占米话和“本地话”(惠东)3种,前者是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方言,后二者是粤客混合方言 。惠州人的母亲河——东江下游广东惠州人生活的母亲河是东江下游段 。珠江上游的三大水係为西江、北江、东江下游 。西江是广府语系的族群生活的地方,也可说西江是珠江最大的主流,是广府人的母亲河,而北江则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一条河流,岸边的城市多为广府人 。而东江流域则多为东江本地人和学佬人 。东江,在广东省的东中部 。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安远县,其上游源头东称寻邬水,源头为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桠髻钵山;其上游源头西称定南水,源头为安远县的三百山 。南流进入广东省,经龙川县、东源县、源城区、紫金县,至惠阳县、惠城区折向西,过博罗县、东莞市流入珠江,在狮子洋出虎门,经伶仃洋出珠江口入南海 。东江全长约562公里,总落差约440公尺,主要支流有寻乌水、定南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和增江等,流域面积32,200平方公里 。龙川县城以下可通航 。东江取名于它在珠江所处东边的位置 。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各段有各自的名字 。在江西段,因古时寻乌属安远县,统称为安远水;在贝岭水下游,称浰水;在龙川老隆佗城段,称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称);在河源段,称二合水;在博罗段,称罗浮水;在惠州段,称惠州河;在东莞段,称东江(也称石龙河) 。这些名字在各个朝代也曾有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