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文章插图
广州骑楼广州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空间,也就是着名的“五脚基”,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从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骑楼是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
【广州骑楼】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 。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 。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 。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 。而骑楼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画》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 。1932年,广州公布了不準建骑楼之马路名单 。
基本介绍中文名:广州骑楼
外文名:Arcade in Guangzhou
建筑风格:南洋风情建筑 
起源地:印度、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 
性质:殖民地建筑
出现:二十世纪初
骑楼起源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
广州骑楼

文章插图
广州上下九骑楼街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空间,也就是着名的“五脚基”,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从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广州骑楼历史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 。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也想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
广州骑楼

文章插图
广州中山六路骑楼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近代广州城市建设从珠江边开始,倡导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觉得广州道路狭窄,交通闭塞,车来马往不便,与“地势增高、堤基巩固、马路宽广”的租界沙面对比,相形见绌 。为了改善广州的交通,振兴商业,张之洞参考了西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 。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摺中说,“一经修筑堤岸,街衢广洁,树木葱茂,形势远在其上,而市房整齐,码头便利,气象一新,商务自必日见兴起 。……修成之堤一律建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 。堤高一丈,堤上共宽五丈二尺,石磡厚三尺,堤帮一丈三尺,马路三丈,铺廊六尺 。”为了方便市民做生意,张之洞主张建的铺廊是为商业交易的需要,从清朝的外销画、照片及建筑遗存看,广州传统商业街道,多由连续铺屋组成,这些铺屋通常表现为三间两廊式的凹入门廊、门廊两侧用砖墙封闭,即使有个别採用外廊结构,但街道与铺屋之间并没有类似后来骑楼那样的连续公共空间 。于是商户在铺前僭建,占道经营的情况十分突出,其骯髒、混乱等状况亟待改变 。铺廊既利行人,又便交易,它可以说是广州骑楼建筑设计之滥觞 。可惜这种“铺廊”只在给皇帝的奏摺里出现过,张之洞早在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离开了广州,其后他所建议的长堤工程花了17年时间才完成100丈,他的建铺廊之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