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广州北京路骑楼街
文章插图
广州北京路骑楼街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陈炯明当上了广东都督 。别以为陈炯明是一介武夫,其实他当过秀才,曾在广东法政学堂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能讲英文,还懂一些法语,喜好诗歌,公文多是亲自执笔,不假秘书手 。陈炯明甫上任,即下令拆城墙、开马路,要求城门附近之居民在一月内上报业主住户业权、位置材料 。陈炯明在下令拆墙建路的同时,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入城市管理条例之中 。在1912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 。”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 。
文章插图
广州北京路骑楼街1918年,广州掀起拆城墙运动,此后4年间,广州到处在拆房子 。最先从西门开始,但西关商人却激烈反对,商人们组织了很多抗议示威活动,但政府派出军队、警察、消防员把城墙夷为平地 。很多人还没搬走,他们的房子已经被政府拍卖了,有些“钉子户”企图顽抗到底,政府便出动消防队强行拆房 。随着城墙、西关商人的房子被拆除,骑楼也发展起来,取而代之 。1921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 。1922年,陈炯明提出“建设要重精神,毋太旧亦毋太新” 。他关注世界已开发国家的城市对美术建筑的重视,认为“广州市开闢马路以来,一切公私建筑日渐繁兴,莫不能採用新式适合美术建筑者固多,而因循旧法参差不齐者亦复不少” 。于是,陈炯明第一个提出“广州是吾粤首善之区”(见1922年3月2日《饬各机关知照市政厅组织建筑审美会文》),同意广州市组织成立“建筑审美会”,由市长担任会长,会员由市长聘请建筑、美术专家担任 。日后广州市政厅所属各局之建筑规划,如公园、桥樑、校舍及其各种公共建筑物在动工兴建之前,都要将建筑规划图案送交该会审定,检验其在美术上的价值,陈氏已将广州的建筑物看成是“美术的设备” 。
文章插图
广州骑楼街1918年至1920年,市政厅成立后,公布了《马路两楼铺物请领骑楼地缴价暂行简章》,主要就骑楼地价和度量方法作了规定,并将广州市建骑楼的地块分成7等:甲等是一德路、永汉路(今北京路)、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乙等是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桂香南路(今市政府之南)、丰宁路,丙等是大南路、归德路、公园路、万福路、财政北路、越秀南路,丁等是长庚路、文德路、吉祥路,戊等是越秀中路、文明路,己等是盘福路、大东路(今中山三路、中山四路),庚等是盘福北路、越秀北路 。当时规定在80英尺马路允许建15英尺的骑楼,但底层高度不得低于15英尺;在100英尺的马路建20英尺的骑楼,底层高度不可低于18英尺 。鑒于广州兴建的骑楼多为15英尺底高,政府又专门颁发了《广州市市政公所取拘建筑十五英尺骑楼章程》,对骑楼的结构和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技术要求,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渐普及,该章程有“其柱如用士敏土铁条结柱”,骑楼可盖到五层楼的高度 。马路大多是广州城加大了旧城改建的範围和力度 。1923年,又公布了《广州市市政章程例规》和《广州市催迫业户建筑骑楼办法》、《本市新辟各马路承领骑楼地征费办法》,从而加快了广州骑楼建筑的兴建速度 。短短10年间,广州市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这些骑楼建筑的範围是北至德宣路(今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河南同福路,东至东华东路,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这一带的骑楼街长度是25500米,占全市骑楼街的六成以上 。当时羊城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特别是骑楼的商业空间,被房地产商充分利用,下铺上居,前铺后居,骑楼建筑,好睇好用,风行一时,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着特色 。1929年,时任国民革命军广东编遣区特派员的陈济棠强调“建设为先” 。当时的广州有过一次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今天人们见到的红墙绿瓦建筑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以及原中山大学石牌校舍(今华工、华农校园内)等都是那时的标誌性建筑 。但对于骑楼街道,陈济棠及其广州政府则另有看法,当时广州的骑楼街道发展到顶点,各种商店总数达2万多间,平均每50个广州人便有1间商铺,陈济棠笑言广州是一个“大商场” 。此时受西方近代城市“花园住宅区”和“田园城市”的理论影响,人们认为广州城内的街道因为有骑楼而不能种树,于是现代新式马路是複式车道(双行线)、绿化隔离带、无上盖人行道的设计,并率先在广九车站至川龙桥间尝试 。这种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关注,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画》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 。1932年的《广州市修订取缔建筑章程》,专门公布了市内不準建骑楼之马路名单,其中有白云路、盘福路、长庚路、文德路、广卫路、广仁路、吉祥路、德宣西路等 。上世纪30年代之后的广州,再没有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製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 。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範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 。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 。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骑楼特色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 。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採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徵,如罗马柱、捲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 。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骑楼类别仿哥德式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 。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德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德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
- 芳疗护肤品牌 BF
-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中心国小
- 当世界只剩下猫
- AGM-158联合防区外空地飞弹
- 中国名模 李佳
- 深圳光明新区下辖村 水贝村
- 黄18号
-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 成吉思汗帝国秘史
- 胰腺癌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