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三昧


佛教用语 三昧

文章插图
三昧(佛教用语)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 。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
【佛教用语 三昧】“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 。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三昧
外文名:samadhi
出处:梵语
注音:ㄙㄢ ㄇㄟˋ
词语解释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相关分类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 。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 。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 。谓之念佛三昧 。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出处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 。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 。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 。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 。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 。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
佛教用语 三昧

文章插图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 。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 。’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 。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 。’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 。又曰现法乐住 。定与正正受 。其义同前 。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 。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 。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 。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 。正受之异名也 。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 。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 。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 。’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 。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 。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 。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 。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起源【三昧】(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指禅定境界 。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 。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 。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 。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 。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 。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 。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 。然而对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 。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 。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 。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 。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 。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 。后来佛教也採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 。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禅者,四禅 。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 。解脱者,八解脱 。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 。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 。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 。’除上述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也谓三昧有两种︰(1)声闻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2)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觉有观、无觉有观及无觉无观之三昧 。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等 。综合以上二论所说,狭义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禅及其他诸定 。在原始佛教中,如《阿含》等经典所说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禅八定、空无相无愿及有觉有观等的三昧 。大乘经典中则出无数种三昧,如《法华经》卷一出无量义处三昧,旧译《华严经》卷六出华严三昧,《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出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举出十一种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三及卷五举首楞严、宝印等百八三昧等等 。而以说三昧为主要内容的三昧经典亦多,如《般舟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念佛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 。此外,天台宗立有四种三昧的修行,依《摩诃止观》卷二(上)所载,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四种,而修四种三昧的道场称为四三昧院 。◎附︰欧阳渐〈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三昧)参禅贵在死心,学佛要先肯死 。肯死云者︰决定一往而已 。是故三归乃曰归命,八念修于死想 。若不如是,任尔六度万行,如意随心,三藏十二部,悬河舌辩,而一隙掯于幽隐,知见必留世间 。则千仞之堤溃于一蚁,星星之火势至焚天 。若不如是,安能难行苦行,大作功德 。捨身饲虎,割肉称鹰,求得法而断臂,求弘法而抉明,皆不能办 。为悦群情,俔俔伈伈,世无拔俗,大丈夫雄 。若能如是,则独往独来,纵横上下,世无险巇魔难,径路虽绝,而风云可通 。若能如是,则何玄不证,一乘毕竟空,涅盘一切智智,斯可问津 。堂奥之基也,木之本,水之源也,乌可忽也 。既植基本,禅乃可谈 。曰三十七菩提分三昧,曰三三昧,曰金刚三昧,曰一行三昧 。为唯识唯智及涅盘学修是四三昧 。若论禅定,百千亿万无不俱修 。菩提分三昧者︰菩提是宗,其总猝难 。方便修分,有三十七事 。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解脱分最初修事 。曰五根、五力,为抉择分事 。曰七觉分,为见道分事 。曰八正道,为修道分事 。如是菩提分能总得菩提,其基则在四念处 。四事推之至极,则如来事矣 。此无着中边义也 。龙树亦言︰三十七菩提分法至涅盘城,其根本在四念处也 。《涅盘》亦云︰我说梵行是三十七助道之法,离三十七品不得三乘果,不证菩提,不见佛性 。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盘常乐我净 。四念处者︰通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 。盖有漏生死身,非常乐我净,而无常苦无我不净也 。无漏法身,即其无常苦,无我不净,而得常乐我净也 。小乘身处不净五相,生处种子自性自相究竟,而详于九想观 。小乘受处有漏皆苦,无漏不苦,心不着故,虽然无常,不生忧悲苦恼故,道谛摄故,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故 。小乘心处过未心无,现心去疾不觉受乐,生灭如幻,念念不停无有住时,不得实相 。小乘法处法识是心相,非神我相,心则颠倒,颠倒计我,何以不他身中启我 。小乘四念处,有性有共有缘,如千难品中详 。小乘四念处三界俱有,其三十七品初禅都具,未到除喜,二禅除行,中间三四除喜与行,无色除喜行语业命,有顶除七觉分八正道分,欲界亦然,此声闻观也 。摩诃衍身观者︰观内身为行厕,缘成身车,识牛牵旋,是身无坚无常,相不可得,不觉无知,如墙壁瓦石,菩萨观知是身非我身,非他身,不自在,是身身相空,妄缘所生,是身假有,业缘所属,是身不合散来去生灭依猗,循身观无我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缘合所生,缘亦无相,是为观于实相 。摩诃衍受观者︰观内受无来去,但妄想生属先业缘,不在三世,观知诸受不合散生灭入不生门,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缘中,心不受着亦不依止,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摩诃衍心观者︰观内心三相无实,不在三世,不在内外中间,妄缘合生,外缘内想,强名为心 。相不可得,无相无住 。无生者,无使生者 。无合散三际形对,无我无常无实 。性不生灭,是静,客尘相着名不净 。智者观生灭不实不分垢净,而得清净不为尘染 。摩诃衍法观者︰法不在内外中间,不在三世,妄缘合生无实无主,相不可得 。无合无散如空如幻,性净不污,以无所有故,心心所乃虚诳故,法非一异缘生无性,是为实空 。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不见法生灭 。入无生法忍门,此菩萨观也 。更有大乘观法 。《大萨遮尼乾子经》︰四念处有二义,初义如般若 。二义者,观身念处是净义边,我今因不净身故得净法功德身,得一切众生乐见身 。作是观已,能净二行 。一者无常,二者常 。观一切众生身毕竟成就诸佛法身,以有法身得平等心无分别心,不起诸漏 。观受念处,众生受苦而起悲心,众生受乐而起慈心,不苦不乐而起舍心 。观心念处,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乱,如自性相,众生亦尔 。如自心空,众生亦尔 。如自心平等,众生亦尔 。观法念处,不着常见,不着断见,行中道见,以法眼观,不着不失 。三三昧者︰经言︰菩萨以空无我行相摄心一趣,名空三昧 。以寂灭相摄心一趣,名无相三昧 。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名无愿三昧 。声闻定多常观空门,菩萨慧多常观无愿,如来则定慧平等常观无相 。又一相无相为空,无实成转灭入诸法相为无相,无作无能入诸行相为无愿 。经言︰依此三门能摄一切殊胜善法,离此三门所应修学殊胜善法不得生长 。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真如法界三科、四谛、六波罗蜜、无量无边一切佛法 。以三三昧总摄一切妙善法故 。龙树亦言︰唯佛一切智智慧型达诸法实相,而菩萨以三三昧门得实相慧亦无所不通 。三三昧是实法,四念处是方便 。行者自三十七品至涅盘城从三三昧入涅盘门 。夫无生法忍,必先以柔顺忍而乃无弊,习定趋势然也 。六波罗蜜,般若主也,而必导以五度 。三三昧般若也,而必导以三十七品 。三十七品亦般若也,而必助以诸禅定法 。龙树有言︰入三三昧有二种观 。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 。实观者是三十七品 。以实观难得,次第说得解观 。欲界心散乱,当依上界禅定、四梵、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中,试心如御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 。得解观中,心相柔软,易得实观,用是实观得入三涅盘门 。一者空门,观法我空,缘生无作者无受者 。二者无相门,无有实法,但有其相,而男女相一异相皆不可得 。三者无作,既知无相都无所作 。(中略)定不独生,力不独作,三昧如王,慧如大臣,君臣共营,行乃得成 。空有二行,曰空无我 。无相四行,尽灭妙离 。无作十行,无常苦集,因缘生道,正与迹到 。是三门于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皆无漏性故,或係为有漏不系无漏故 。初在欲界,成就其行在色无色 。若摩诃衍三三昧者,则不同小 。小空生慢,学无相门灭取空相 。于无相中复生戏论,学无作门,不起三业不求三界生身 。大则三三昧是一法门,以行因缘说有三种 。法空名空,空中不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 。无相中不应作为,无相转名无作 。不得一时入城三门,直入事办不须二门,通途更塞由他门入 。小空缘苦谛摄五蕴,无相缘一法谓数缘尽,无作缘三谛摄五蕴 。大则通缘诸法实相,以是三昧观诸世间,即是涅盘 。佛或一时说于一门,或说三门 。见多说空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故见灭 。爱说无作,法无常苦,从因缘生,见已厌爱,即得入道 。爱见等者为说无相,男女等相无故断爱,一异等相无故断见 。菩萨遍学知一切道,故说三门 。《分别瑜伽论》︰修瑜伽法不离三三昧 。有教授二颂,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义想灭除为空门,所取非有为无相门,能取非有为无作门 。《分别瑜伽》既不得来,修三三昧从《般若》说 。又《大乘经庄严论》说五现观伽他,如《摄论》引 。金刚三昧者,最后最上三昧也 。念处为初,金刚为终,三昧乃全 。夫祸患生于七识,非三昧不能屏除 。四惑相应,无明住地,有覆无记,日夜思量,起执计我,七识性也 。唯识家言︰金刚道后,执种尽净,二障伏断,至此乃圆 。唯智家言︰安住如幻五取蕴中,了知实相修金刚定,住此定中,除如来定一切三昧具能入住,然一切界都无所得,超诸声闻证入菩萨正性离生 。涅盘家言︰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 。譬如金刚,坚实无比,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损折 。无常无实,破散一切诸法,虽行六度,不见有一众生 。譬如金刚,宝中最胜,摧伏难伏,一切三昧悉来归属 。譬如金刚,净见无碍,生灭出没,如坐四衢观诸众生去来坐卧 。譬如金刚,摧破烦恼,终不生念我能坏结 。譬如金刚,于一念中,变佛无量,断沙界惑,一色现多,一音解普 。是则研穷三学,金刚三昧,为毁破七识而来 。或阻七不扰,或安八不随,或寂灭而静,乃知金刚三昧为穷源究委之大定也 。得此三昧,近佛乃能,随顺趣向,亦凡夫法 。但知空门方便可修,不必定证实相也 。无着《金刚论》︰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是般若 。中狭者,谓净心地 。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也 。《般若经》︰行引修学,初以般若力破蕴令空,入寂相后出住六情,还念寂相知一切空,地前行慧如金刚初阔也 。不可说有无,言语道断,初地引慧如金刚中狭也 。入甚深禅,又以般若破禅与禅缘,二地或七地以去,修慧如金刚后阔也 。国中后三皆从事摧破,学一切法而学无相,除遣一切是学无相,不住有想是学除遣,是为能破 。成实家言︰金刚三昧,实唯一空 。般若家言︰金刚三昧,唯是实相 。以一实相,遇法遇行,无不摧破 。则修金刚三昧也已 。一行三昧者,菩提非智,烦恼非惑,而实相同 。四谛非以谛证,非以智证,而平等得 。第一义谛分别都空,一相无相是为定相 。尘尘沙界,都现太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不将迎于一法,亦不远离于一法也 。于此有疑 。金刚三昧,破坏于一切,一行三昧,收容于一切,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无想也 。说此无想法,是诸法除遣,即此无想法,亦诸法不背 。但能无想,兀兀腾腾,不着一念,瀑流恆转,掯不相随,则破坏与收容,无相妨碍欤 。于此又疑︰四念处定为无常苦与无我空,而一相定则常乐我净,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实相也 。有漏实相无常苦无我空也,无漏实相常乐我净也 。一相实相非常非无常,非凡外常,非声闻无常也 。解脱对治是谓非常,般若实相非常非无常,法身中道一切是常 。三德一时,云何相反而不相成 。是之谓一行三昧也已 。複次,龙树有言︰小乘修定以定为近门,大乘反以戒慧为其近门 。盖言修定不可执定于定也 。数息观、不净观者,最初修习,佛常为教,佛弟子舍利弗等亦以接群 。龙树有言︰是二定者,诚甘露法门也 。无着《六门教授习定论》,举止舍亦至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