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文化旅游胡同名 芙蓉街( 二 )


济南一文化旅游胡同名 芙蓉街

文章插图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 。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着名 。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 。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 。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蹟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蹟足以想像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除文庙外,龙神庙等其他三座庙宇已经殒没,但芙蓉街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龙神庙的真实的故事 。解放后,政府要求龙神庙的坤道(道姑)们(李元仁、钱元秀、张明真等)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让每天化缘念经的坤道们一筹莫展 。突然一位坤道提议:“姐妹们不是都会绣花吗,咱们成立一个刺绣组吧!”她的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 。她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亲手为敬爱的周总理绣一件睡衣 。几天之后,睡衣寄了出去,她们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能看得上这幺小小的一件睡衣吗?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同志们给她们回了信,信中表示睡衣收到了,总理对她们成立刺绣小组的事情十分支持 。她们捧着来信哭成了一团,于是一个五人刺绣小组连夜成立了,这就是后来的济南刺绣厂的前身 。在新社会坤道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济南一文化旅游胡同名 芙蓉街

文章插图
建立年代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 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着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关于不明确时间问题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
济南一文化旅游胡同名 芙蓉街

文章插图
据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 。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 。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雾气便是温暖的地面空气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结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 。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据老人们回忆,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到了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 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近少许 。试想:在酷热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 。芙蓉泉芙蓉泉,它,还在吗?我们向路边闲坐的老人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蔡大爷在芙蓉街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 。他说从他来的时候,这芙蓉街的格局就是这样,不过脚下的水泥路是十多年前铺成的,过去的芙蓉街是由大青石板铺砌 。他热情地告诉我们芙蓉泉的位置,并告诉我们泉里有那幺大的红鱼!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里 。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 。芙蓉泉周围的逼仄和侷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 。然而,寂寞的芙蓉泉,名声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