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陵


首阳陵

文章插图
首阳陵【首阳陵】首阳陵,魏文帝曹丕的陵称,首阳陵亦由文帝曹丕自己生前规划,于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甲子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并预作终制,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帝崩于洛阳,时年四十 。六月戊寅,葬首阳陵 。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曹丕是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位置大概今偃师市西北十五公里首阳山南麓,汉魏洛阳城以东,南蔡庄村以东的地区 。即西晋皇陵区以东,靠近邙山下 。其内涵待考 。文德郭皇后及其他后妃葬于首阳陵涧西 。
基本介绍中文名:首阳陵
外文名:Shouyang Mausoleum
位置:洛阳首阳山
拥有者:魏文帝曹丕
始建:黄初222年
启用:黄初226年
陵墓简介
首阳陵

文章插图
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葬首阳陵在今洛阳东偃师市首阳山 。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 。陵中建筑豪不侈华,随葬品以瓦为主,以防后人掘盗 。简殡薄葬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 。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 。曹丕34岁当皇帝,36岁即在首阳山东选寿陵 。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 。在丧葬方面,他认为盗墓的“祸由乎厚葬”厚葬封树,把珠玉金银珍宝等贵重物品都随葬于墓,是引起后来被盗的主要原因 。厚葬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尧、舜就葬之于山林 。葬,就是藏,把尸体藏起来,不再让人们看到 。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贵重,能遮盖尸体就行了 。因此,他对于他死后的安排是: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妃嫔“悉遣还家”,与其骨肉团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为体”,不封陵堆墓,不建寝殿,园邑、不修筑神道;墓内不随葬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件;墓地选在偃师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 。曹丕在这样的地方建这样的陵墓,目的是“欲使易代人之后”,人们“不知其出处” 。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 。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以他是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府、秘书府的档案里 。他在《终制》里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 。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 。董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 。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终制》警告他的子孙们说: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 。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曹丕死后的葬事活动,完全是按照他在《终制》里的要求实行了 。黄初七年(226)五月他病死于洛阳嘉福殿,“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行事” 。按照曹丕生前的意愿,他死后实行了薄葬,墓冢没有封树,没建寝殿,也没搞神道等设施,致使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 。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1918年出土的晋荀岳的墓誌和1930年出土的左棻墓誌中,断定西晋皇陵应在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一带 。由此推断,魏文帝陵应在首阳山南麓、南蔡庄村以东的地区 。至于更準确的地点,截止当前还无人知道,要靠历史和考古工作者今后进一步考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