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

文章插图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我们虽然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也许不能驾驭命运,但是可以坦然接受命运的无数种可能;我们经常无法认清历史,但是可以努力把握当下;我们或许不能留存所有美好,但是仍然可以期盼些许幸福 。
基本介绍书名: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 
作者:吴波 
类别:中国现当代随笔
页数:235
定价:25元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主要内容及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哪怕是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一个人也能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这权利,取决于永不放弃,依赖于自己去努力争取,而绝不能期待别人赐予 。弱势者的幸福,更多时候犹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爬出监狱那污浊的下水道后的长啸,是需要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用一点又一点的挖掘所赢来的 。糟糕的不是有了那些非理性的信条,而是抱着它们不愿放手 。一个正常的人,在确定他的信念之前,总要试着去假设有许多种可能 。所以,对各种信念的怀疑、探寻和选择,加上包容异见和豁达开放的心胸,才是心理健康的持续动力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 。每个人的信仰都会局限自己的眼光 。我们所站立的位置,是由我们的父辈、祖辈,以及我们无数代祖先用鲜血、语言、身体选择和积累的高度,而《十月围城》,它让的我们直击到了我们应该看到的过去,它也让我们想起正在经历的和应该着眼的将来 。作者简介吴波,男,70后,潜水员,微博控,没有故乡的新移民 。主业是编辑,和文字打交道;兼职做公益谘询,靠语言帮助人 。偶尔愿意近距离倾听,经常习惯远距离围观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出版有:《编看编说:一个青年编辑眼中的出版和世象》《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 。图书目录序 给出版业再来针鸡血吧 凭什幺要我们热爱出版业 换个花样挣出版的钱——谈谈出版业的盈利模式创新 别让网路把我们耽搁了 阅读是编辑的翅膀 图书编辑的职业核心力:善于发现,长于实现 在项目中成长 别抱怨,要找到自己的“锚”——漫谈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出版市场的阅读器躁狂症 倒几个大书店,那是多幺美好的事情 给出版业再来针鸡血吧 出版改制,一地鸡毛 “走转改”如何成为出版业深化改革的助推力 阅读是永恆的,出版期待新生 我们这一代 早安——70年代 格式化青春 城市激情、宁波聊天室和镇海的焰火 岁月如江河浩蕩 告别 海边记 默默无言 一座城市的微弱光芒 大学十年忆 木子美:掉进陷阱里的猎手 碎片化生存 燕巢于幕——也扯扯民国和现世 宁波豆瓣的浮光掠影 益者三友,有一足矣——关于一些朋友的速写 流年 虚度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 前方有刺猬,出没请注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十月围城》观后感 其实我们都来自地穴——《这个男人来自地穴》观后感 禁闭的岛,重构的心——《禁闭岛》的心理学解读 勇敢地面对自己、成为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不要在孤独中疗伤——电影《心理医生》的生命启示 超越平庸和疯狂的可能——《唐璜》(《天生爱情狂》)的心理启示 入梦与入魔——比《盗梦空间》还要神奇的现实 《让子弹飞》和中国的未来 《艋舯》——青春和暴力的双重困境 顾“影”自怜 关于一只天鹅的离奇命运 狐狸的命运 给孩子看什幺 他们的青春 别了,塞林格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安藤忠雄 论“艺术人生”的倒掉 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折射着我们内心的忧伤——羽戈《百年孤影》读后感 做心灵的主人 斩将 最糟糕的是什幺 给自己的问题 给你的问题 在路上 心理谘询杂记 心理谘询没有捷径可走 那一尾鲋鱼,教我们怎样去助人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临江之麇和心理定势 人生正如A片 绝望源于你自己的选择 学会认输 解决问题和创造自己 幸福的无数种可能 危险的心理谘询 做心灵的主人 后记精彩书摘那种富于理想并勇于建设的气质,是飞耀和全民两位兄长所共有的 。他们的努力也让我感到警醒,实际上,人缺少的不是与朋友相识的机缘,而是那种气场——那种可以超越日常心理防御的气场 。我曾经尝试策划过两次心理沙龙,为的就是看看小组辅导过程中能否顺利突破那种心理防御 。事实也证明,其实绝大多数人能够很容易地放下防御,真诚面对 。中国人为什幺喜欢通过饭局(酒局、茶局)来促进交往?那不过是因为在饭局当中做的都是日常必需的事情,所以比较容易放下负担 。但往往许多饭局变成了应酬,参与者不堪其累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被社会规範驯化成知礼仪并且保持心理距离,往往不太记得知礼仪的目标之一其实便是更有效的交往 。我和羽戈的交往也始于一场饭局 。羽戈其实比我年轻好几岁,很早我便和他在网路上聊过,其时他正在宁波一家企业做内刊,我那时也是很宅的心态,竟然没去和同在宁波但在网路上鼎鼎大名的羽戈见面 。幸好有缘在城市之光书店遇上,幸好有着药师兄、冬平兄、柏田兄、全平兄、翁志刚兄、丁晓虹等等朋友的交集,也幸好有羽戈笔下的文字,让我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一步步去认识这位年轻的才俊 。羽戈虽然年轻,但其文笔的老成和学养的深厚却是得到公认的 。他的新着《百年孤影》直面近现代中国的几位名人,抽丝剥茧,每有独见,确实值得细读 。在去长兴的一次旅游中,因为泉姐的介绍,认识了很有特点的121 。那次酒局之后,慢慢地对121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是一个非常有行动力的女子,敢想敢做 。在我熟悉的女性朋友中,嫣然和假如的气质和她有些相仿,只不过嫣然的果决藏于温婉的剑鞘中,而假如的果决在知性的剑柄华光闪现,121则溢于鞘外,心剑相连 。她们的果决都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达到的 。而泉姐的性格,不同于以上诸位,后面再提 。后记这不是一本关于心理谘询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内心成长的书 。它是身兼编辑、谘询师、外乡人、父亲、朋友等多重身份的我,在惶惑与自省中记录的片段 。读书、观影、知人、论世……它们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片刻 。正是这些片刻,构成了生活的拼图 。这些文字,大多是在2009年和2010年写下的,那两年,我有每日写部落格的好习惯,翻书看电影之后,也常常会勤快地记下观感,虽然这些观感并没有一条明确清晰的主线,大多是随遇而安,由着性子,却在随性中记录下了时光的痕迹 。我很羡慕那些能找到一个主线持续不断地用功做学问的人,而自己却又偏偏做不到 。学术上,我不过是一只茫然的四处挖掘的鼹鼠,碰了一鼻子的泥土,惶惶然,却依旧没能找到停息的洞穴 。在出版这个职业上厮混了十年之久,总会积压一些未必能上“台面”的抱怨 。诸如出版还需“打鸡血”、改制不过是“一地鸡毛”之类的浅陋之语,既然已在网上流传,也就不妨收录在本书中让方家耻笑了 。至于在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偶尔也有点滴经验分享,要是对后来的青年有所帮助,那也算是一件有功德的事 。因为专业和职业的双重机缘,也因为心灵深处的某种需要,我成了一名心理谘询师 。当拿到资格证的那一天,记得我写下了这幺一段话: 如果一个陌生人开始无条件地信任你,把他(她) 的心灵向你坦开,那绝对是一件应该珍惜重视的事 情 。这不是试卷上的一道案例,不是在多项选择中甄 别比较,它事关尊严、荣誉以及生命 。一句话,才 是起点 。后来,我成了本地两家公益心理热线的谘询师,每月值班三次,合计八个小时 。一边倾听,一边诉说;一边面对各种抱怨、焦虑乃至绝望 。一边在言不及义中拼凑幸福的残片 。所以,书中有一些关于谘询的构想,既是源于这些残片本身,也是记录我试图拼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那些纠结在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的个体,那些在社会的齿轮中毫无抵抗的悲剧人格 。谘询中,我努力秉持着爱和严谨 。因为爱,才愿意站在人类坚强和脆弱共生的这一边;因为严谨,才能够一直站在这一边 。不轻言放弃 。应手机报的冬冬所邀,给他们的专题‘‘I心灵瑜伽”做了半年多的简讯谘询 。又因手机报落地纸媒的战略,给本地某报写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师手记 。本书中许多篇章,便和这个栏目有关 。我原来构想,要是坚持个两三年,这些专栏是可以单独汇成一本谘询手记的 。只可惜,这个栏目后来半途而废了 。其实,对于“半途而废”这种事情,我经历得也不少 。常常有无数次的写作计画,却因忙碌终归于放弃 。基于这种自我觉察,我对任何讲座的邀请都谢绝不敏,那倒不是生怕让人看出脑袋中的“小”来,而是觉得自己的精力太过于游离,没能聚焦到哪怕是很细小的一点上面 。便是这个原因,使我对大庭广众之下的表述和传播常生恐慌之感 。和恐慌相伴的,是埃里克森所说的中年期的那种“停滞感” 。比如,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谘询师,也没能成为一个牛逼的编辑,这样的话让老大不小的70后说出来,终归算一件残忍的事情 。不过,为了呈现某种出版的原生态,我还得狠心把这件残忍以至绝望的事记下 。记下,内心便算是找到了安宁 。前言谈吴波兄的书,首先要谈他这个人;谈他这个人,首先要谈他喝酒 。我素有一个偏见:以酒品,论人品,酒品佳者,人品未必好 。然而酒品差者,人品必定不好 。吴波的酒品及其酒量,都是当世 。苏东坡说,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假如吴波只活一百岁,只喝三万六千场酒,以他的,最多醉十场 。他若喝醉,大都属于自残,而且必然有美女在一侧劝酒,道:“过老师,你若有意,便饮了这半杯残酒!”——这里便要解释一句,在宁波,男人见他,大都尊称一声“吴主任”,女人见她,则多娇滴滴喊一嗓子“过老师”,因其网名为“老过”故也 。若以古语作评,吴波的酒品,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 。明月照大江”;可与他一决高下的义乌豪杰陈沛宝兄的酒品,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哥的酒品,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八爷的酒品,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我的酒品,则介于这些人之间,谓“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只需和吴波喝一场酒,你便能发现,他身上有一种极为贵重——在这座港通天下的商业城市尤其稀罕——的品性:忠厚,平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与他谈天,他从不会抢话:向他求教,哪怕他的答案不能令你满意,但是他脸上真挚的微笑足以令你温暖 。他有出了名的好脾气,相识经年,我从未见他对谁发过火 。他的人缘比他的脾气还要好呢,在“二楼饭局”吃饭,当他走进正堂,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顾客起身致意:许多女青年遇到难解的心事,第一时间便想起善解人意的过老师 。据我阅世的经验,真正有大修为的人,面上往往十分祥和 。马舸《洪光寺》通过洪转和尚之口,对比石孝忱父子:“你快三十了罢?与你父亲一般轩昂!只一样你不如他了:当年他每次来时,我都觉他修为日高,可态度却愈发平和;尚不到五十岁的人,已是慈眉善目,通达无碍,那是能耐大得没边儿了!你虽昂霄耸壑,却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照他总还差了许多 。”——这是至论 。安详、平和不仅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为:心中通达 。面目才能通达;心中看透了是非,或不存是非,面目才能淡然 。吴波虽然尚未到“通达无碍”这一步,却庶几近之,所以在迷濛的灯影之下,他给求助者把脉问心,便愈发慈眉善目 。通达的背后,却是百转千回的身世 。2012年初,我与他同去南昌,回他的母校江西师範大学,方知山高水深 。他本科学化学,硕士学心理学,学兼文理 。他的师承可上溯自中国心理学界的大佬张厚粲先生(张之洞的孙女),其导师亦是这一领域的之一,而吴正是后者的开门弟子,可惜,硕士毕业,他未遵师命去南开深造 。反而从事了一份远离了专业的工作,导师一直引以为憾 。幸好他在忙碌的出版之余,重拾专业,做起了心理谘询师,成为两家公益心理热线的“知心哥哥” 。而他读书阅世,皆以心理学为据 。这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最后一编便是心理谘询手记,其分量,未必轻于谈出版的第一编 。左手出版,右手心理,有时还玩一把左右互搏,倒也无愧其师门 。此书除了谈出版、心理,还囊括了读书、观影、知人、论世等 。说起他的文章,可参独孤求败的剑道 。窃以为他的功夫,已经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妙境 。独孤求败四十岁前恃玄铁重剑横行天下,吴波未及不惑,其文则波澜老成,大气而质朴;其立论,不求标新立异,但为言说常识——在一个常识缺席的时代,这种努力毋宁更为可贵 。金庸写玄铁重剑:“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按我的理解,常识话语就该是这副形状 。吴波手执常识之重剑,泛舟三江,纵横鼓楼,白衣飘飘,如子在川上,曰“岁月如江河浩蕩”,或如立于旭日之侧的东方不败,叹“江山如此多娇”,此情此景,引多少女文青竞折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