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别

减字木兰花·送别【减字木兰花·送别】《减字木兰花·送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婉约词 。上片主要写词人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捨心情,下片则表达了自己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生活的愿望 。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人複杂的心情,而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耐人寻味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减字木兰花·送别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减字木兰花⑴·送别天台旧路⑵ 。应恨刘郎来又去⑶ 。别酒频倾⑷ 。忍听阳关第四声⑸ 。刘郎未老 。怀恋仙乡重得到⑹ 。只恐因循 。不见如今劝酒人⑺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⑵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主峰华顶海拔1133米 。道教曾以天台为南岳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旧路:汉刘晨、阮肇两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回到人间,再入仙境,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 。⑶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採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蹤渺然 。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 。⑷别酒句: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 。⑸阳关第四声:《苏轼文集》卷六七《记阳关第四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 。皆非是 。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 。余在密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曲因以名为《渭城曲》或《阳关曲》 。演唱时末时反覆三遍,称为阳关四声 。此曲成为历代送行饯别的传统音乐 。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 。⑺只恐二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入山之前所认识的人了 。白话译文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 。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 。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 。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刘晨没有变老 。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 。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 。词人守杭州,三月初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此词为离任前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 。宣德郎马忠玉、好友刘季孙等在西湖饯行 。席上,词人作此词赠之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捨的心情 。第一、二句交代行蹤,表白恋情 。“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刘郎”词人自指,引刘晨、阮肇人天台山採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 。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蹤迹渺然,而只说刘郎来又去成为“应恨” 。“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后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 。“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后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 。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 。“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 。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 。最后两句 。写词人仍心有余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诬陷忠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刘郎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 。东坡自此以后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 。尤其引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名家点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光熹:苏轼的这首婉约词,不仅善于将音乐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糅合在一起,而且偏重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欣赏和评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仁宗嘉枯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 。苏轼自幼奋厉有天下志,入仕之后,主张改革弊政 。因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 。因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与执政者发生分歧,自请出知杭州、颍州等地 。新党再度执政,被远贬惠州、儋州 。后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然而在文学艺术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 。在诗、词和散文方面,都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着作有诗、文、词集与《仇池笔记》、《志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