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舞蹈

彝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彝族同胞的舞蹈,有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彝族民间舞蹈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 。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製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 。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 。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 。“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 。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 。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 。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 。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 。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 。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