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


郑樵

文章插图
郑樵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 。
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读书资质即异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誉 。靖康元年(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 。之后,郑樵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总计三十年,将研究所得作出诸多着作,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数种 。之后郑樵曾四次向宋廷献书,结果基本上不十分理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其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三百名太学生为其作祭文(已知的仅其好友曹勛创作的《祭郑编修渔仲文》) 。
【郑樵】(概述图片来源:书带草堂1941年木活字本《郑氏大统宗谱》)
基本介绍本名:郑樵
别称:夹漈先生
字号:字渔仲号溪西逸民 
所处时代:两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
出生时间: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有异议) 
去世时间: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有异议) 
主要作品:《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
人物生平少年向学约崇宁三年(1104年),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由于先辈是当过小官的读书人,郑樵从小就受到较好的亲职教育,而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能说话便想读书,三岁开始识字,六岁能日诵万言,七岁能援笔作文,九岁能通《五经》,有“神童”的美誉 。
郑樵

文章插图
夹漈草堂印宣和元年(1119年),郑樵父亲郑国器在从太学回家,半路上病逝于苏州,年仅十六岁的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书,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 。由于家道中落加上 父亲新逝,郑樵的生活过得很清贫 。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背上行囊,四处向藏书人家借读,长年累月如此 。约在宣和六年(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 。次年(1125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的芗林寺 。着书坎坷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枢密院事宇文虚中上书,陈述二人的抗金的意志和才能,虽然得到宇文虚中的赏识,但由于当权者畏敌如虎、无所作为而未得偿所愿 。郑樵由此看透了仕途,决心放弃科考应试而以布衣身份为国家写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体的着作 。绍兴二年(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为修史着书之地,并把自己的学问加以分门别类,然后依类着述新书,準备进呈朝廷,以此求得朝廷对他修撰《通史》的支持 。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寄方礼部书》中明确向提出了自己着《通志》的愿望 。这时,郑樵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赏识而被推荐给宋高宗 。但由于秦桧当权,赵鼎等人很快被排斥迫害 。自此,在秦桧当权的16年时间中,朝廷曾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增加了郑樵着《通志》的难度 。四次献书绍兴十六年(1146年)五月,郑樵首次到京献书,后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初还乡 。不久,郑樵胞弟郑槱、幼子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逝世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一月,郑樵忍受着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背起新着的140卷书徒步千里到杭州欲献给朝廷,这是郑樵第二次到京献书 。但一开始郑樵没有见到宋高宗,也得不到朝廷準许他续着的公文,数月后所献之书才得以“诏藏秘府” 。绍兴十九年(1149年)春季,郑樵归还,之后把书房搬迁到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中开始着述《通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