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


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

文章插图
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药圣一般指本词条
李时珍(1518—1593) , 字东璧 ,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 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 , 明代着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 , 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
李时珍自1565年起 , 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 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 , 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 考古证今、穷究物理” , 记录上千万字札记 , 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 历经27个寒暑 , 三易其稿 , 于明万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着《本草纲目》 , 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着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
【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1982年 , 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介绍中文名:李时珍
外文名:Li Shizhen
别名:李东璧、药圣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出生日期:1518年7月3日(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廿六日)
逝世日期:1593年(万曆二十二年癸巳)
职业:医学家、药物学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被后世誉为药圣 , 编写《本草纲目》
代表作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生活朝代:明朝
人物生平随父学医李时珍 ,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
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

文章插图
李时珍塑像其祖父是草药医生 , 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 , 曾任太医院例目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 , 生活艰苦 , 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 , 中秀才而归 ,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 , 自幼热爱医学 , 并不热衷于科举 , 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 , 均不第 , 故决心弃儒学医 , 钻研医学 。23岁随其父学医 , 医名日盛 。为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 , 李时珍33岁时 , 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 , 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 , 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 , 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 , 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 , 史学界有诸多争论 , 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 , 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 , 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 , 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 , 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 。这期间 , 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 , 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 , 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 , 蒐集了大量的资料 , 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 , 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 ,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 , 开阔了眼界 , 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 , 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 , 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 , 在此期间 , 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 , 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着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 , 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 , 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 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 , 参考了800多部书籍 , 其间 ,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 , 多次离家外出考察 , 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 , 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