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下 关于姓的吉尼斯记录( 二 )


第二部分 孔氏族谱行辈
孔氏家族行辈由来和使用: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 。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
孔府诗礼堂

在孔府的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该告示规定,凡孔氏家族都要按照历代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做为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而随意取名,则不准入家谱 。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字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 。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 。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均按行辈取名 。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孔氏族人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及五十七代孙孔讷也,先后袭封“衍圣公” 。所以把他们两个人名字当中的“希”和“讷”的偏旁“言”也加上去,放在前面,共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为“衍”) 。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赐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的名派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七十五世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再新赐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行辈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民国9年(1920)孔子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立二十个字报北洋政府批准,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亦即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 。
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9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 。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据了解,2009年新谱,国内登记在世的孔氏族人中最高辈分为68代“毓”字辈,最小辈分为83代“念”字辈 。韩国高丽派未按国内辈派划分,按其排辈规则目前已知最小辈分为86代 。
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 。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
《孔子世家谱》2009年新谱 孔子博物馆藏
1998年,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鼎力支持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成立,受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先生(末代衍圣公)的授权与委托,其堂弟孔德墉组织广大族人历10年完成了新家谱的编纂工作 。2009年,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孔子世家谱》编纂完成,全套共80册 。
这次修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氏首次续修,共搜集140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寻得了失去联系200多年的分布在台湾屏东、龙潭、桃园等地的900多名孔子后裔,以及失散在山西昔阳和河南洛宁超过千年的两支族人 。合民国谱所录后裔,新谱总人数约近200万 。族人遍布全世界各地 。本次修谱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第一次收录女性后裔、少数民族后裔、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相对民国时期的“全国谱”而言,这是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全球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