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通识》:沉醉梦中,是为了醒来( 二 )


《〈红楼梦〉通识》:沉醉梦中,是为了醒来

文章插图
曹雪芹写《红楼梦》 , 不是为了沉醉于梦中 , 恰恰是为了从梦中醒来 。他花三十六个回目 , 近三分之一篇幅 , 写了贾宝玉十三岁这一年——正是住进大观园的这一年 。结合曹雪芹本人的经历 , 他在富庶的金陵生活到十三岁 , 家族遭遇灭顶之灾 , 只得回到北京 , 从此潦倒半生 。可以说十三岁是他人生的一道坎 , 十三岁之后 , 他经历了世态炎凉、人生坎坷 。他把贾宝玉十三岁这一年无限延长 , 或许是让自己沉浸于美梦的时间尽可能长久一点 。
詹丹敏锐地指出:“正是因为时间相对静止 , 贾宝玉似乎不能长大 , 他可以被作为孩子、他和黛玉的恋情可以被作为儿戏来对待 , 这成了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逻辑 。”相对静止的十三岁 , “儿戏”掩护下的儿女之情在大观园里潜滋暗长 。吊诡的是 , 一旦威胁到男女大防的礼法 , 由大人开恩建造的大观园这个自由自在的女儿国最终也就被大人亲手摧毁了 。这无情的摧毁导致毫无招架之力的少男少女不得不从梦中醒来 , 从此各自飘零 。
梦有多美 , 醒来就有多痛 。曹雪芹从梦中醒来 , 噙着血泪 , 书写宝黛爱情的悲剧和贾府衰亡的悲剧(可惜未完成) , 奏出了双重悲剧的最强音 。从梦中醒来 , 犹如一记警钟 , 告诫我们:过一种有觉知的生活 , 远比过富贵的生活更有意义 , 更值得推崇 。
【《〈红楼梦〉通识》:沉醉梦中,是为了醒来】《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局限 , 各有各的不圆满 。借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里林黛玉的话:“事若求全何所乐?”不圆满才是真实的人生 。尽情做梦后 , 勇敢从梦中醒来 , 做大悲悯之人 , 过有觉知的生活 , 大概是《红楼梦》给予今人的一种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