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客家祖地【客家祖地】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 。
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饑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 。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 。久之,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17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客家祖地
外文名称:Ha Kka Hometown
地理位置: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占地面积: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
景点级别:AAAA级
门票价格:每人30元,团体票24元
着名景点:功德碑 玉屏堂 文博阁 德润亭 维藩桥
祭祖月:每年公曆10月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福建省三明市
地理位置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礕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起源发展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饑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 。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 。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 。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着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 。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 。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
文章插图
客家祖地人口分布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 。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 。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社会意义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 。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十一年来,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37万人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180个,33864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 。“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回祖地石壁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年年攀升,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石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圣地"、"图腾" 。海内外客家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 。迁徙原因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奖掖及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开始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亿人口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 。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 。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 。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 。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 。二是人为条件 。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 。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 。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 。"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 。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 。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 。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 。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主要人物客家人不仅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同时也涌现了众多显赫人物,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理学家朱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共和国的开国元勛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现代伟大文学家郭沫若,马来西亚首任国王叶莱、盖亚那前总理张西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 。祖地建设据史料记载,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 。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开拓进取,业绩辉煌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客家热”的逐渐升温,石壁客家祖地建设也日见规模 。1992年以来,宁化县政府斥资、 四海乡贤襄助,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 。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阁、客海寺等设施,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890万元 。主要景点石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坐落于石壁村土楼山上,后倚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 。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樑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迴廊连为一体 。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祭祖 。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自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 。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 。公祠左侧的客海寺金碧辉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工 。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 。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 。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 。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一体 。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线 。“客家之路”长500多米,由马来西亚局绅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历史事件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寻根"热潮 。1992年开始,宁化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众多海内外客属乡亲的"寻根谒祖"需求,在石壁村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从此拥有自己的总家庙 。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 。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式,而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表演,祭祖大典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古典性强、民间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客乡情结浓郁 。1997年还举办了"福建省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 。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27万人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207个,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 。尤其在2004年,隆重举办了第十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石壁客家公祠建竣十周年"双庆"活动,世界客属十九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举行,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作为恳亲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规模和声势大大超过历届的祭祖大典,特别是新华网的介入,不仅现场直播了"双庆"盛况,而且将石壁历次祭祖活动、历史定位等全方位宣传宁化,此届祭祖大典在海内外客家人中引起了轰动效应 。如今,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络绎不绝,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同时,以宁化客家祖地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旅游专线"已列入福建省三大联合促销线路之一,"客家祖地"品牌亦成为三明旅游三大知名品牌之一 。客家名菜麒麟脱胎取刚出生10到15天、重约一斤半、尚未开目的小狗一只,宰好去内脏,捲成一团 。再选一中等大小新鲜猪肚,洗涤乾净,一端切开小口,把小狗放入猪肚内,再投入五片老生姜、少量食盐和米黄酒 。然后,用小绳线缠住切开的猪肚口,将整个猪肚放入陶钵内,加盖封密,置钵于锅中,盖紧锅盖,隔水文火炖1小时即成 。开席时,把陶钵放在桌上,揭开封盖,立刻一股浓香夺钵而出 。宾客趁热品尝,味厚而不腻,香浓而不燥,昔称“麒麟投胎”,为客家地区珍品菜餚之一,尤以长汀为最 。河田鸡是最负盛名的客家名菜,被誉为“客家第一大菜” 。选用产于长汀河田镇的“中国名鸡”河田鸡加客家米酒烹製,皮黄脆、肉白嫩、味香 。这是长汀年节喜庆宴席中必有的一道菜,也是海内外人士到长汀必品尝的一道菜,正所谓“不吃河田鸡不算到长汀” 。涮九品俗称“涮九门头”,是连城一道药膳兼济的佳肴,已列入全国名菜谱 。涮九品,系选用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即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刀功,辅以佐料、米酒和数味中草药烹製,鲜嫩脆爽,汤味馨香,有健胃补肾、祛寒去湿之攻效 。因食用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几乎囊括牛身主要精华,故又有“一餐吃了一头牛”之说 。梅菜扣肉永定名菜 。用三层肉或少量瘦肉,先炸或煎后,加蒜仁再放点糯米酒、酱油后,将永定菜乾倒进锅,加点糖拌匀铲起,用钵子装好放进锅里蒸到肉烂、气味浓香为度 。肉酥菜嫩,鲜香醇厚 。四堡豆腐相传,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业非常繁荣 。由于油炸煎炒过的食物易火气上身,而日夜劳作的印刷工人讲究清心润胃,滋阴养元 。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 。它以境内独有的(五月黄)豆为主原料,用熟石膏调煮豆浆做成白豆腐 。佐料要精选新鲜猪瘦肉和无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许红菇、香菇、葱白等剁烂成鲜肉酱为馅 。取团状肉馅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块块方寸大的鲜豆腐块中 。锅中猪油煎热后将肉馅朝上的豆腐轻放入锅,添入新鲜鸡汤、撒少许乌豆鼓,以文火微焖至熟时揭开锅盖,只见锅内豆腐微黄见白,文火中似摇似动 。此时撒少许胡椒粉、小葱花,待汤水全被豆腐汲收时起锅,(赶滚)(即趁热)品尝 。那白中淡黄,似摇似动的盘中豆腐谓之为(漾豆腐) 。文化宁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 。宁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着中原许多古汉语的成份,同时在音系、辞彙、语法等方面,又发生了变化,而成为一种新语系-客家话,客家话随着客家先民的流迁而不断演变,但现代的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宁化及其石壁方言成为客家话的源头 。宁化客家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这里可寻觅中原文化的古老痕迹,又具客家特色 。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山歌,诸如"曲棚"、"道士音乐"都为客家人所喜闻乐见,都是石壁传统文化的瑰宝 。客家音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 。现今石壁一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从老人到娃娃,都能即兴而发,唱上几曲地道的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 。过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银簪子插牢,并穿"掩腹子"(围裙),上部有绣花或桃花图案,脚穿绣花鞋,中老年人的绣花鞋多为蓝、绿色 。小孩则有"绣花肚兜"载鱼尾帽、凉圈子或狗头帽,上面都有绣花,身佩"包袱子",项挂长命锁或玉佩;男人过去多系腰带和"荷包" 。宁化客家礼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如其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风气 。
- 上海海事大学地掷球协会
- 环氧地坪封闭底漆
- 真实地域 魔多
- 建筑屋地面工程:建筑工程施工常见问题300例
- 中国内地男演员 陈剑
- 马条演唱的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 金士顿4GB DDR3 1333骇客神条
- 名古屋市营地下铁
- 梦想之旅: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
- DNF地下城与勇士单机版v7.0:魁惑的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