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肠粉


河口肠粉

文章插图
河口肠粉【河口肠粉】肠粉始于唐代,源于罗定,河口肠粉是罗定肠粉的一种 。河口肠粉是广东云浮河口街道(原来是云浮河口镇)居民製作出的肠粉一种叫法 。
基本介绍中文名:肠粉
外文名:Rice rolls
别称:无
主要原料:米,五花肉,蛋,盐,腌菜,花生油 。花椒麵 。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食用功效:饱腹
适宜人群:老少皆宜
副作用:无
储藏方法:阴凉处,避免暴晒
发源地:广东罗定市
肠粉起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而这种传统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源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 。泷州当时为岭南政治、经济与文化重镇,佛学文化鼎盛 。在泷州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学道场,特别是以龙龛道场最为出名 。新州有一个少年叫惠能,自小喜欢上佛学,听闻泷州佛学文化浓郁,不顾母亲劝说,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来到泷州龙龛道场求学 。由于路途较远,所以惠能来一次就会住上好些日子,就在道场内生活 。在龙龛道场,早餐都是吃油味糍,亦称盐味糍,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浆后加些油盐、花生米(炒后压碎)、葱、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后添加到平整的容器内(薄薄的半厘米厚),然后放入锅内蒸 。蒸好了就成了一层大块的米糕,然后再往容器内添加另一层生米浆,直接添加在已经蒸熟了的米糕上蒸,这样重複添加四五层蒸熟后就成了泷州当时传统美食油味糍 。有一年,岭南大地出现罕见旱灾,以致农作物失收,民众粮食紧缺 。因当时泷州在岭南为富裕地区,春州(今广东阳春市)、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等周边地区难民大量涌入 。时任父母官陈普光与惠积商议决定把龙龛道场设为临时避难场所,在泷州大地进行募捐物资、粮食集中供应难民日常需求 。但由于难民数量较多,日常用餐已经没有米饭,仅供应油味糍也难以维持 。看着储备粮食日益减少,而正在这时候,在厨房帮工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满米浆的大桶弄偏了,桶内剩下的米浆不到一半 。惠能如实向惠积师傅汇报,惠积师傅没有责怪他,自己来到厨房,看了一下,让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里加满了清水,重新搅拌一次 。米浆变得很清稀,然后惠积师傅轻轻地往容器内倒入一勺米浆,拿起来左右摆让其平铺在容器周围,跟着就放入锅内蒸 。由于这次米浆很清稀,且比较薄,很快就熟透了 。惠积师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来,并没有加第二层,但却发现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惠积师傅与惠能都感到惊讶 。马上尝试一下,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味道一点也不比原来的油味糍差,简直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这样做出来的油味糍,不但味道好,且也可以在一定原料情况下提高了产量,惠积马上分咐惠能与其他徒弟採用这种方法做食物 。由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油味糍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块块,所以只能全部铲回一堆然后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 。这就是肠粉做法的由来,但当时还没有叫做肠粉,为了与原有油味糍区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糍 。灾难还没有得到减轻,惠积亲自参与改进油味糍片改进研究工作,之后安排宝亮、惠能等弟子为泷州百姓传授新油味糍做法,这种油味糍片很快就在泷州大地传播开 。惠能很懂感恩,在传播过程中帮起了个新的名称,叫作惠积糍 。由于惠积糍源自龙龛道场,当地也有人称之为龙龛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