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

文章插图
康巴藏族【康巴藏族】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 。自古以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是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酷爱艺术,能歌善舞,勇敢、聪慧,与兄弟民族一道,用勤劳的双手开拓了美丽富饶的家园 。
基本介绍中文名:康巴藏族
别名:康区或康巴地区
服饰分类: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等
藏曆年:春节
民族概况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 。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 。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蓝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蕩,神往流连 。
康巴藏族

文章插图
康巴民居服饰康巴藏区服饰与西藏安多有一定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服饰系列 。可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五类 。
康巴藏族

文章插图
康巴服饰服装康巴藏区服装类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围裙、长布衫、毡根、僧装、皮褂、领夹、衬衣等;喜穿传统藏靴;帽类以金盏帽、礼帽、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装饰极为丰富,从头到脚都有不同色彩、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一般由金、银、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给人古朴庄重、厚实豪放、贵重之感 。装束饰品康区各地的装束饰品又显出複杂多变的特点 。较典型的有德格、白玉等地妇女弥腊珠松耳石头饰和男子节庆时的装束,既华美又独特,传说是岭·格萨尔王娶珠牧时的装束;石渠、新龙等地男子的装束,富贵中透出剽悍,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风貌;理塘妇女的银饰,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 。还有乡城稻城、炉霍、丹巴、得荣等地的男女服饰,极赋地域特色 。正如一首民歌中所唱:我虽不是拉萨人,拉萨装饰我知道 。铜带系腰口琴吊,把珍珠冠头上罩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定日一带)人,霍柯装饰我知道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康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大小银盘头上套 。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头包凤帕腰悬刀 。
康巴藏族

文章插图
康巴服饰饮食牧区以牛羊肉、乳製品、糌粑、麵粉为主,兼及“卓马”(俗称人参果) 。康北农区以青稞、小麦、豌豆等为主食,兼乳製品洋芋、牛、羊、猪肉等 。康市农区以青棵、小麦为主食,兼玉米、养麦、洋芋、牛、羊、猪肉等 。康东农区主食玉米、荞麦、兼以大豆、芸豆,洋芋等 。肉食以猪肉为主兼羊肉,并有较丰富的猎获的野生动物,如免、鹿、獐、青羊、野猪及雉等 。少有养食鸡鸭禽蛋者 。大渡河一带食鱼及蔬菜水果 。有芜菁、萝蔔、莲花白等,以芜菁叶制酸菜为主 。牧区以酥油为主要食用油,兼牛羊板油 。基本无植物油 。农区以猪膘、猪板油为主,兼酥油,并有少量核桃、菜籽、花生等植物油作补充和调剂 。四十年代后,食用植物油(菜籽油)渐为普及,如今已成为主要食用油之一 。婚姻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 。在稻城,藏族男女双方订婚前,一般都得请活佛占卜打卦看是否合属相,才能决定双方的婚姻 。订婚后,互赠财礼和哈达 。迎亲时,举行传统婚礼仪式,场面非常热闹 。丧葬藏族同胞死后有五种葬法,死后採取何种丧葬形式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确定 。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餵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託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 。为了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当地的政府已经明文规定,未经允许不得观看天葬,更不允许私自摄影和拍照 。名字藏族的名字多是男女共用的,如达瓦、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的,只用于女性,如:旺母、卓玛、卓嘎、央金、桑母、曲珍、拉珍、拉母、仓(姆)觉等等 。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堆等 。人们多请活佛取名,名字带有佛教色形,如多吉(金刚)、丹巴(佛教)等 。藏族名字一般都有一定含义,如“尼玛”(太阳)、“达瓦”(月亮)、“扒初”(小猪)“白玛”(莲花)、梅朵(花)、次松(初三)、巴桑(金星)、次仁(长寿)、拉则(像仙女一样)、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等 。藏曆年藏族人民按自己的曆法过藏曆年,时间一般在春节前后 。过年的準备工作从藏曆十二月初就开始,如酿製青稞酒,用白面和酥油炸果子和做各式各样的点心,藏语叫"卡赛" 。各家还要在厅堂里摆上染色的麦穗、青稞苗以及用酥油花塑的羊头 。这标誌着过去一年的好收成,并预祝新的一年又获丰收 。除夕前一天,各户人家在太阳快落山时,把一切污水髒物往两边倒掉 。他们认为,这是人丁兴旺、万物生长的保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藏民们喜欢吃的油饼、奶饼、手抓肉、鲜奶子等食品.一应俱全 。按照藏族的传统习惯,大年初一早上由家庭主妇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先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谁家能第一个将新水背回,不仅全家吉祥,而且预示新年风调雨顺 。然后将牲畜餵饱,并叫醒全家人 。全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按辈分依次坐定 。大年初一在进食之前,每人必须先在嘴上沾一点糌粑面,以示自己是吃糌粑的于孙 。这时,长者端来一个叫做"竹素其玛"的五穀斗,里面装有糌粑、人参果、炒蚕豆、炒麦粒等食品,上面还插着青稞穗,每人依次抓一点向空中撒去,表示祭神,接着抓一点自己吃 。长者挨个祝愿"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晚辈则祝福老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无量) 。在新年仪式之后,全家人再围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人参果等食品,欢度新年 。初一这一天,全家人闭门欢聚,互不访问 。从初二开始,互相拜年,持续三五天 。姑娘们和大嫂们常结伴成行,採取各种方式"抢食"男人们的东西,而男人们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 。通过这种"抢食"活动,一些青年男女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入夜,年轻的牧民们或者围着黄火唱起古老的歌谣,或者纵情欢跳锅庄舞和弦子舞 。藏曆年期间,各地都要演藏戏,还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和射箭等各种比赛活动 。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穀丰登、吉祥如意 。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线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经经文 。树经幡时,一般先将五色经文布披挂在树枝上,而后将挂满五色布的树枝插于房顶 。树好经幡后,还要在房顶上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祝愿一年风调雨顺,好运不断 。在市中心大昭寺前,经幡在十多米高的经幡柱上飘扬 。转经的人络绎不绝,信徒们绕着经幡柱,虔诚地 。默默地走着 。